
(1).咬啮螫刺。《北齐书·陆法和传》:“山中毒虫猛兽, 法和 授其禁戒,不復噬螫。”
(2).指咬啮螫刺之物。《於陵子·畏人》:“嘻乎,夫噬螫蛰于宾俎,血肉胎于晏笑。”
(3).比喻毒害。《旧唐书·酷吏传下·吉温》:“ 温 则售身权贵,噬螫衣冠。”
“噬螫”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ì sh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本义:咬啮螫刺
指动物用牙齿咬或用毒刺攻击的行为。例如《北齐书·陆法和传》中提到:“山中毒虫猛兽,法和授其禁戒,不復噬螫。” 此处的“噬螫”描述毒虫猛兽的伤害行为。
引申义:指咬啮螫刺之物
可代指具有攻击性的毒虫或带刺的生物。如《於陵子·畏人》中:“夫噬螫蛰于宾俎,血肉胎于晏笑。” 这里将“噬螫”比喻为宴席中潜藏的毒物。
比喻义:毒害或侵害
用于形容对人精神或道德的腐蚀。例如《旧唐书·酷吏传下·吉温》记载:“温则售身权贵,噬螫衣冠。” 此句以“噬螫”暗指吉温依附权贵、残害士族的行为。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北齐书》《旧唐书》等原始文献。
《噬螫》这个词语是指动物用嘴或口器咬住另一个动物并注入毒液或毒针,以捕食或自卫。它表示一种攻击性的行为,常见于蛇类、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
《噬螫》的部首分别为“口”和“虫”,其中“口”位于左侧。它的笔画数目为12画。
《噬螫》这个词语的来源较为明确。其中,“噬”字源自于古汉语中的“馨之辞”之一,“腊噬”,意为在蜡烛燃烧时沾到蜜蜡上,由此引申为咬、嚼的意思。而“螫”字是由“虫”和“刺”组成,表示刺、叮的动作。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噬螫”的含义。
在繁体中,“噬螫”可以写作“噬螫”。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噬螫》这个词较为新颖,古代汉字中未有对应的写法。
1. 这条蛇可以噬螫其他动物来获取食物。
2. 小虫子螫了我的手指,我感到一阵剧痛。
组词: 噬咬、噬骨、噬心、刺螫、咬住、毒针。
近义词: 咬、刺、叮、叼。
反义词: 吮吸、舔食、觅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