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乐声相会合。《文选·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籟,清浊相和,五变四会。” 李善 注:“四会,四悬俱会也。又云:与四夷之乐声相会也。”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逍遥闻四会,倏忽度三灾。”
(2).四方会集。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唐 张九龄 《荔枝赋》:“卑轩洞开,嘉宾四会。”《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六祖隐於四会猎人中,常吃肉边菜,请问肉锅里煮的菜算荤算素?”
(3).古代仅用乐器演奏而无歌词的上寿曲。《梁书·礼乐志》:“ 楚 四会员十七人, 巴 四会员十二人, 銚 四会员十二人, 齐 四会员十九人, 蔡 謳员三人, 齐 謳员六人,竽瑟鐘磬员五人,皆 郑 声,可罢。”《通典·乐七》:“ 汉 故事,上寿四会。”原注:“但有鐘鼓而无歌诗。 魏 初作四会,有琴筑,但无诗、雅乐郎。”
"四会"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维度语义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释义:
一、古代职官制度 指周代负责四方诸侯朝觐事务的官职。《周礼·秋官》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郑玄注指出四会之官需通晓四方语言完成外交仪礼(来源:中华书局《周礼注疏》2008年版)。
二、地理行政建制 特指广东省肇庆市下辖县级市,得名源于境内四水(绥江、龙江、漫水河、威整河)交汇的地理特征。据《广东通志》记载,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始设四会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来源:中国方志出版社《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三、佛教哲学概念 在《大智度论》中阐释为"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指佛家修行者通达教法的四种智慧境界。唐代窥基法师在《成唯识论述记》中强调"四会融通,方契真如"(来源:宗教文化出版社《佛教大辞典》2002年版)。
四、现代教育术语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的语言能力标准,指"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语言掌握程度。《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对某种语言具备全面运用能力"(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16年修订版)。
“四会”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四会”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既包含古典文化中的音乐与集会概念,也涉及现代行政、消防、教育等领域的专有术语。如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含义,可参考对应来源。
哀鸿遍野办学本实刬刮成功率乘势齿革处法触目成诵怱忙爨星促衿道傍筑室忉忉登损颠阻酊剂断金侣蠹居棊处堕指杜邮亭遏逸風塵表物干大干贶乖滑丱学家黑白货惶怖护疼寄放金错书客省頯然两半球僇赖眉间锁孟姑姑南越鸟佩纕伽蓝香啓扃欺弄榷马阒旷趋隅若木三不祥升水十朋寺舍素纨桃蕊退减舞跃闲别象牀相衮厢嵌袭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