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橹的意思、盾橹的详细解释
盾橹的解释
亦作“ 盾卤 ”。盾牌。古代防护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櫓,大盾。《管子·禁藏》:“被蓑以当鎧襦,沮笠以当盾櫓。”《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 茂贞 虽常才,然名望宿素,与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韩生 所谓入为扞蔽,出为席藉是也。适宜援而固之,为吾盾卤耳。”
词语分解
- 盾的解释 盾 ù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盾。银盾。 矛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 橹的解释 橹 (櫓) ǔ 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摇橹过江。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盾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和比喻两个层面理解,具体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
“盾橹”指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防护兵器,其中“盾”为手持护具,“橹”则是更大的盾牌,常用于城防或战车。例如《管子·禁藏》中提到“沮笠以当盾橹”,即以斗笠比拟盾橹的防护作用。
-
历史记载
在《旧五代史》中,该词被用来比喻军事防御力量,如“为吾盾卤耳”,强调其作为屏障的功能。
二、引申含义
-
比喻义
在语境中,“盾橹”常象征坚定不移的支持或保护。例如形容对国家、领袖或朋友的忠诚与拥护,如提到其作为成语时,强调“支持和拥护”的抽象意义。
-
文化内涵
古代文献中,盾橹不仅是物理防御工具,更被赋予精神层面的象征,如《管子》中以日常物品(蓑衣、斗笠)类比盾橹,体现古人对防护概念的延伸理解。
三、使用场景
- 古代军事:描述战场防护装备。
- 现代语境:多用于比喻团队中的核心支持力量,或形容某事物是抵御困难的屏障。
四、补充说明
需注意,部分现代解释(如将“盾橹”定义为成语)可能为引申用法,古代文献中更多作为具体名词使用。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词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盾橹(shǔn lǔ)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负责操纵船舶行驶方向的工具或装置。下面是关于盾橹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写法、古代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部首和笔画:
- 盾(dùn)字的部首是⺉,总共有8画。
- 橹(lǔ)字的部首是⺝,总共有15画。
来源:
- 盾字的本义是指用来保护身体的武器。引申而来,盾也常用于形容类似保护的物品或装置。
- 橹字是指用来摇动船舶以掌控船行方向的装置。
繁体:
- 盾字的繁体写法为「盾」。
- 橹字的繁体写法为「櫓」。
古代汉字写法:
在古代文字中,盾字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而橹字则有一些差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橹字的上部曾写作「⿱木卢」,下部仍是「舟」的构造。而在隋唐以后,橹字则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态。
例句:
1. 船长拿起手中的盾橹,熟练地操纵船只驶向目的地。
2. 船工们互相配合,一起用力摇动盾橹,让船舶顺利穿越狂暴的海浪。
组词:
- 橹手(lǔ shǒu):指负责操作橹桨的人。
- 盾牌(dùn pái):指用来保护自身或抵挡攻击的武器。
近义词:
- 舵(duò):指用来掌控船舶行驶方向的工具或装置。
反义词:
- 箭(jiàn):指射出去的箭矢,与盾橹相对,盾橹主要负责保护,而箭则是攻击的工具。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还有其他疑问,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宝锷不祥之兆川涂传行箠抶出圹蠢悍出游调集断肠猿多文为富非僻风谏风暖日丽干打垒簳珠挂节归籴故君恒例厚禄皇冠犍牛京花今文金卮絶气絶诗坑陷揽辔澄清两来立方根狸猫换太子淋润笼鸟槛猿儢儢慢讲马闲哪能闹扫妆蹑影拟死破家丧産钳锁巧梅清室清宴诎信日陵月替上姓身不由己身榦神性仕女班头蓑衣裙绦索天识洼水哮啕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