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卫宫门的官吏。《新唐书·于頔传》:“ 頔 与诸子素服待罪 建福门 ,门史不内。”
门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或重要场所中负责看守门户、传达通报的低级吏员。以下从词义、职责与历史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基本构成
“门”指门户、出入口,“史”在古汉语中常指低级官吏或差役。二者结合即“守门之吏”,属古代职官体系中的微末职位。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2卷,第12页。
职责定位
门史主要负责门禁管理、来客登记与通报,类似今天的门卫或传达室人员,但属于正式吏员编制。其工作场所多为官署、宫门或贵族府邸。
来源: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卷,提及汉代官府职吏分类。
起源与设置
门史一职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门亭长”“门卒”,至唐宋时演变为“门仆”“司阍”,明清时期在地方衙门中仍有类似职能的“门子”“门吏”。
来源: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章“职官制度”。
社会地位
门史虽地位低下,但因掌握信息传递的“入口权”,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影响行政效率,甚至滋生腐败(如索要“门包”)。
来源:吴晗《历史的镜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中“明代官场陋习”一节。
在古典文献中,“门史”偶见于笔记小说,如《聊斋志异·司文郎》中讽刺门吏刁难考生的情节,反映其作为权力末梢的负面形象。
来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2009年校注本)卷八。
“门史”是古代职官系统中基层吏员的典型代表,其词义与职能紧密关联中国传统社会的行政架构与门禁文化,体现了等级制度下“门”作为空间与权力象征的双重意义。
“门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门史指古代守卫宫门的官吏,主要负责宫门的安全与出入管理。其职责包括核查人员身份、维护秩序等,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
该词出自《新唐书·于頔传》:“頔与诸子素服待罪建福门,门史不内。”,意为于頔及其子身着素服在宫门请罪,但门史未允许其进入,体现了门史对宫门出入的严格管控。
诗词引用
元代诗人王义山的《挽文山》中亦有提及:“一门史氏春秋笔,愁绝湖光入画时。”,此处“门史”可能借指家族中担任史官或守卫职责的人。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唐书》等史书原文或相关历史职官研究资料。
案掾摆老资格白武幡表解丙夜赤臭赤牵楚水巴山澹灎垫角恶境头妇闾胳臂觥船龟将鬼头银谷神害硶翰词含丝虫秽贱胶致家行吉拜疾疚惊猜几危军田局缩卡殻来由朗耀劳烦楼台明服暖冬排告排行乔林轻走齐优趣织认取讱言桑穰纸谁氏水烟壶愬告私黩私过四絶死囚私人秘书诵言坦平猬立乌丝阑项颈乡旧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