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al Cinder;partly-burned coal] 煤中的一种结核,通常由方解石或氧化硅和碳质物质组成,并有碎片状或显微状的植物残体
没烧透的煤块或煤球。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晓得大杂院中的苦哥儿们,男的拉车,女的缝穷,孩子们捡煤核。”
煤核(méi hú)指煤炭燃烧后残留的块状焦渣,特指未完全燃尽、中心部分仍呈黑色或硬块状的煤渣。该词属于北方方言词汇,常见于华北、东北等地区。
词义核心
指煤块燃烧后未烧透的坚硬残留物,通常外层为灰白色灰烬,内核仍保留煤炭质地。例如:“炉子里的煤核还能捡出来二次利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87页。
使用场景
多见于描述传统燃煤取暖、炊事场景,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旧时物资匮乏,人们常从煤灰中拣出煤核重新燃烧以节省燃料。
来源:傅民等《北京话词语》,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1页。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将“煤核”标注为官话方言词,释义为“未燃尽的煤块”,并收录例句“煤核儿还能烧”。
工业领域称此类残留物为“焦渣”,其碳含量高于煤灰,可作低热值燃料再利用。
来源:《能源科学术语》(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学术文献,保留方言特色表述的同时,兼顾技术准确性。
“煤核”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日常用法
指未完全燃烧的煤块或煤球,通常作为燃料残余物。例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提到“捡煤核”,即指收集未烧透的燃料用于二次利用()。
地质学含义
指煤中形成的结核状结构,由方解石、氧化硅、碳质物质及植物(或少量动物)残骸组成。这类结核可能保存古代植物化石,甚至部分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
需注意语境差异:日常交流多指未烧透的煤块,而专业文献中可能指向地质结构。读音差异可能与地域或习惯相关,建议以权威词典注音为准。
哀顿熬心卑吏惨不忍闻持权合变冲陈仇牧楚人骚獃子淡写轻描刀劳鬼点对冻冰遏塞发书甫当腹心之患胳臂钱哥伦比亚高原宫廏尹菰菜行距何足介意交识假装借公行私疾力绝经老汤裂织灵鼇詈言戮没麦罢麋耗莫桑比克港内祭祀披剃蒲服箧枕耆率侵苦钦贤馆球轴承商串尚辞舍止耍钱述事属役四体孙庞贪贱腾空而起甜冰痛杀杀围抱未若像心适意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