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麻疹的意思、麻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麻疹的解释

[measles] 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发病时有高烧,全身起红色丘疹

详细解释

即痲疹。俗称“痧子”、“疹子”。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小儿最易感染。发病时先发高烧,上呼吸道和结膜发炎,然后全身起红色的丘疹,能并发肺炎、中耳炎、百日咳、腮腺炎等疾病。可接种疫苗预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麻疹的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

麻疹(má zhěn)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常见于儿童。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麻疹病毒,儿童最易感染,症状是先发高烧,咳嗽,流泪,两三天后全身起红色丘疹”。

二、症状特征

  1. 前驱期症状:持续3-5天的高热(可达40℃)、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及口腔黏膜斑(柯氏斑),此为早期诊断标志。
  2. 出疹期:发热后3-4天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和四肢,皮疹消退后可能留有褐色色素沉着。

三、传染途径与易感人群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约10-14天。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及免疫缺陷者为高危人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麻疹是疫苗可预防疾病中最具传染性的病原体之一。

四、医学名称与历史

中医称麻疹为“痧子”“糠疮”,古籍《医宗金鉴》记载其“初起类伤寒,疹出如麻粒”。现代医学命名“measles”源于拉丁文“misellus”(意为小斑点),中文译名突出“疹如麻粒”的特征。

五、预防措施

接种麻疹疫苗(如麻腮风三联疫苗)是核心防控手段。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两剂次接种保护率超97%。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麻疹诊疗指南.
  3. 世界卫生组织. 麻疹实况报道.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防控技术指南.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部链接,来源名称可于对应机构官网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冬春季高发,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信息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病原体

麻疹由麻疹病毒(副粘病毒科)引发,属于乙类法定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热、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及典型皮疹,严重时可引发致命并发症。

二、传播途径

  1. 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通过飞沫进入空气,被他人吸入感染。
  2. 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如门把手、餐具)后未洗手,触摸口、鼻或眼结膜导致感染。
  3. 气溶胶传播:在密闭空间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三、典型症状

  1. 前驱期(2-4天):高热(39-40℃)、咳嗽、流涕、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口腔出现柯氏斑(颊黏膜白色斑点)。
  2. 出疹期:发热3-5天后出现玫瑰色丘疹,从耳后、发际蔓延至全身,手掌足底亦可能受累。
  3. 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遗留色素沉着和糠皮样脱屑,约2-3周消失。

四、临床分型与并发症

  1. 非典型麻疹:
    • 轻型:接种过疫苗者或婴儿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稀疏皮疹。
    • 重型: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中毒性症状(高热、昏迷、发绀),皮疹融合成片,死亡率高。
  2. 常见并发症:肺炎(最常见)、喉炎、中耳炎、脑炎等,是婴幼儿死亡主因。

五、预防与控制

  1. 疫苗接种:接种麻疹疫苗是最有效手段,两剂接种后保护率达99%。
  2. 隔离措施:患者需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1天。
  3. 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疑似患者。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自中国疾控中心、医药信息平台等权威来源。若需更完整内容,可参考、3、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表识波棱盖昌丰打截嚲翠反光灯非法行为公股滚轧含愤哗词黄榜画烛回帖阍阀轿衣荆和浄觉樛结激咽峻阪盐车慷慨赴义廥积藈姑愧悚劳金嘹嘹门颊默传喷浸片云飘荡平水毗翼牵拘穷宙衽服柔种扫解僧格生产方式施措树辞水平线私感死殉岁孰绥章淌板船阘坐桐城派通滥投词完稿文化书社误绐献上小辈销委细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