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茅社的意思、茅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茅社的解释

亦作“茆社”。古天子分封诸侯,授之茅土使归国立社,称作茅社。《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孔 传:“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者覆四方。”《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 宋 苏轼 《皇叔皇兄追封制》:“没享茆社,所以宠绥其子孙。”参见“ 茅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茅社"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中的重要礼仪符号,其核心含义源自周代诸侯受封时以白茅包裹社土的仪式。《尚书·禹贡》记载"厥贡惟土五色"奠定了该制度的物质基础,汉代孔安国注《尚书》时明确"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的礼仪程序。

从构词法分析,"茅"指用于包裹封土的白茅草,这种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因其洁净特性被赋予神圣意义;"社"本指土地神,引申为封地统治权的象征。二者结合构成"茅社"这一特定历史名词,代表着诸侯获得封地合法性的凭证。《史记·三王世家》记载汉武帝册封皇子时"锡之茅土,苴以白茅",印证了该制度在汉代的延续。

其文化象征包含三个维度:

  1. 政权合法性:茅草包裹的五色土对应"东方青土、南方赤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的方位体系,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观念
  2. 天人感应:《礼记·郊特牲》载"社祭土而主阴气",白茅在《易经》中被归为"阳刚"之物,形成阴阳调祭祀哲学
  3. 等级标识:据《汉书·王莽传》记载,不同爵位受封时茅社尺寸有严格等差,公侯伯子男各有定制

现代权威辞书对此有明确释义:

该词汇在历史文献中呈现演变轨迹,魏晋时期张协《七命》"茅社之昭"仍保留原义,至唐代柳宗元《封建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已转为政权分割的代称,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历史典故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茅社”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分封诸侯的仪式象征(主流解释)

根据等权威词典记载,“茅社”指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五色土筑坛祭祀社神(土地神),并按诸侯封地所在的方位,取相应颜色的土块,用白茅包裹赐予诸侯。诸侯将此土带回封地建立社坛,象征受封的合法性。这一仪式出自《尚书·禹贡》,并延伸为分封制度的代称。
例如《晋书》中“徒分茅社,实传虚爵”即用此典,暗含对虚封爵位的讽刺。

2.学术交流场所(少数说法)

提到“茅社”指学者在茅草屋中研讨学问的场所,象征学术团体。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对“茅屋”与“社”(团体)的引申联想,需谨慎考据。

补充知识:

别人正在浏览...

变俗易教表报逼临避逐卜夜层壑昌化石唱言蟾轮乘桴冲缓串夷春眠辍味凋疎地方性植物鄂尔多斯放狂饭桶封押封邑钢精戈法诡密国讣好气蕙棠火尽灰冷佳丽进玺阔略兰薰老话乐顾累绁亮弼怜孤惜寡菱角磨作鸡头六历免绖耐辛苦南郭挠节曝腮钱过北斗,米烂成仓趫勇清微家湫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渗淡申祷适切时作受服私土停寝宛顺吻唇文教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