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lture and education]∶文化和教育
文教工作
文教事业
(2) ;指礼乐法度
(3) [article and education]∶文章教化
文教之宏敷
(1).指礼乐法度;文章教化。《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 孔颖达 疏:“此服诸侯揆度王者政教而行之。”《晋书·刘颂传》:“ 魏武帝 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兼肃文教,积数十年,至於 延康 之初,然后吏清下顺,法始大行。”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武志既扬,文教亦熙。” 宋 苏轼 《谢欧阳内翰启》:“自昔 五代 之餘,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
(2).文告教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於理,乃治体乖也。”《北史·齐纪上·神武帝》:“﹝ 神武 ﹞性周给,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论心,不尚綺靡。”《南史·柳恽传》:“后试守 鄱阳 相,听吏属得尽三年丧礼,署之文教,百姓称焉。”
(3).文化教育。 清 刘大櫆 《知上犹县方君传》:“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 清 王韬 《请建蒋祠议》:“而公尤以振兴文教,乐育贤才为己任。”如:文教部门,文教事业。
“文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文教”主要指文化与教育的结合体,涵盖礼乐法度、文章教化等范畴。例如: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指根据中央政令推行礼乐教化。汉代后逐渐演变为文化教育的代称,如《史记》中“揆文教”即强调政教合一。
当代“文教”多指文化事业与教育体系的结合,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如秦汉文教政策)或语文教育发展细节,可参考相关文献来源。
《文教》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文化教育。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文」和「教」。
「文」的拆分部首是「文言」,它由4画组成;「教」的拆分部首是「攴」,它由3画组成。
《文教》一词的来源相当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发展的初期。它包含了「文化」和「教育」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培养人的素质和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文教》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文敎」。繁体字形态相对于简体字有更多的笔画和结构细节,是独立发展而来。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文教」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和现代用法相似,都指代文化教育。
-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教素质。
- 这本书对于提高我们的文教水平非常有帮助。
文化、文明、教育、教学等。
知识、学问、文化教育。
愚昧、无知、文盲。
暴厉不晓事才慧长恨齿列宠耀丑逆垂阿蠢居刀马旦大盐堆垛死尸都亭二缶锺惑法兰西阶级斗争翻工凡马费力告贷恒量鹤上人鸿章黄环辙狐貉加倍甲乙豭猪基础设施节孝祠肌力金台夕照咎征空精口沫两兼軨猎车龙眉凤目媒进门旂畮钟醲醑旁寄蚍蜉撼树平津邸啓闭塞七个头八个胆庆父栖跱绻领扇隤沙塞子噬犬死寂夙期拖空子外放宛转悠扬无哗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