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牦牛尾为饰的旌旗。 宋 梅尧臣 《送潘歙州》诗:“下车谈诗书,上世拥旄幢。”
旄幢(máo zhuàng)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仪仗器物,由“旄”和“幢”两部分组成,具有鲜明的礼仪与权力象征意义。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角度详释其义:
旄
幢
“旄幢”并称时,特指以牦牛尾装饰旗竿的华盖状仪仗,用于帝王、高官出行或祭祀场合,彰显威仪。如《后汉书·舆服志》载:“乘舆黄屋左纛,前有旄幢。”
汉代使者持“节旄”出使,以牦牛尾为信物(如苏武持节),后发展为“幢旄”并称,代表权力授命。
旄幢作为礼器,是等级制度的物化体现。《周礼·春官》规定不同官职配不同旗饰,如“王者建大常,诸侯建旂”。
佛教传入后,“幢”演变为经幢(刻经石柱),牦牛尾装饰渐少,但“旄幢”一词仍保留于典籍,如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铜幢。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词典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等平台,但需以纸质版为准。)
“旄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用牦牛尾作为装饰的旌旗,常用于古代仪仗或军事场景中,象征权威或身份。例如宋代梅尧臣在《送潘歙州》诗中提到:“下车谈诗书,上世拥旄幢”,描述官员手持旄幢的庄重形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白旄黄钺”)或扩展释义,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傲客板学辨激憋闷不哲参合吃动宠行淳寂单寡荡心钓战斗笔嚲懒恶虐风马云车風止耕廛官班衮龙袍含章挺生哈气烘堂大笑奸人劫历记罣缉合锦弢九奥积薪厝火期月军方看齐口籍矿产夔牙兰亭序烈火干柴灵祀隆俊孟宗竹鸣嗥拳毛騧晒场尚志生荣恃怙势路收声笋蕨挞戮托肺附托谕图障韦袴五代史无偏无倚霞川闲邪效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