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的后部。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狄梁公》:“﹝有富儿鼻端生疣,公﹞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仍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皂绦拦腰繫,罗巾脑后担。” 明 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卷六:“今庶人所戴头巾, 唐 亦谓之四脚,二繫脑后,二繫頷下。”
(2).泛指后面。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他快步出门,跨上马,将站班的家将们扔在脑后,不一会便跑出村庄了。”
(3).谓记忆之外。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转关儿便是舌头,许了的话儿都不应口!”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二:“老人努力地想把 日本 人放在脑后,而就眼前的事,说几句话。” 郭小川 《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诗:“一个党的工作者,血当然可以流;人民的利益却不能放在脑后。”
“脑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头的后部
指人体头部后方区域,如“脑后无眼”形容无法看到后方事物。
例:唐代薛用弱《集异记》记载“脑后下针寸许”,描述针灸治疗场景。
泛指后面
引申为空间或时间上的后方位置。
例:鲁迅《奔月》中“将家将们扔在脑后”,表示人物快速离开。
记忆之外
比喻遗忘或忽略某事,常见于“置之脑后”“抛到脑后”等表达。
例:老舍《四世同堂》中“努力把日本人放在脑后”,体现刻意遗忘。
成语/俗语:
文学引用:
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用“皂绦拦腰繫,罗巾脑后担”描写人物装束。
该词通过空间概念(头部后方)延伸出抽象含义,如时间上的“后续阶段”或心理上的“遗忘状态”,体现了汉语中具象到抽象的语义演变特点。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脑后》是一个中文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某种情况下被人忽视或被人遗忘。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脑”和“后”。
“脑”是指人体中的重要器官之一,位于头部,控制和调节人的思维、记忆、意识等功能。而“后”则表示位置的后面。
通过拆分部首和笔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其中,“脑”字的部首是“月”,它表示了这个字与月亮相关。而“后”字的部首是“⺾”,它表示了这个字与肉类相关。所以,从部首上看,“脑后”可以理解为大脑所在的位置。
《脑后》一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考证,但可以推测它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繁体字中,“脑后”这个词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脑后”这个词的基本结构相似。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更加简化或略有差异。
以下是一个关于“脑后”的例句:
他在团队中默默无闻,就像被放置在脑后般被大家忽视。
通过加入不同的前缀或后缀,我们可以将“脑后”与其他词汇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词语。例如,脑后光、脑后生花等。
与“脑后”意思相近的词有:被忽略、被遗忘、被漠视。
与“脑后”意思相反的词有:受关注、备受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