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蹻蹀”。犹奔走。 宋 沉辽 《德相惠新茶复次元韵奉谢》:“轻重必酬酢,往来烦蹻蹀。” 清 徐大容 《床山归自括苍以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为韵得叶字》:“惟餘山水怀,寤寐尚蹻蹀。”
“跷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释义 “跷蹀”意为奔走,常用来形容匆忙或频繁往来的状态。该词存在异体写法“蹻蹀”。
二、古籍引证
三、现代使用 目前该词未在网络用语中衍生新义,仍保留古义。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奔波”“奔走”等词替代。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语料库获取更详尽的古代用例。
跷蹀,指用脚尖或脚跟点地行走。在这种行走方式中,人的腿部先抬高然后重重地落地,动作轻快有力。
跷蹀的部首分别是“足”和“辶”,其中“足”表示与脚有关,而“辶”为表示行走的意义之一的辶部。总笔画数为17画。
跷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尔雅》这本纪录古代词汇的书籍中,据推测其来源于音讹,本意是指脚步轻盈的步伐。 据语言学家研究,跷蹀一词可能并不是由一个字代表,而是两个实词组成的合成词。跷指脚尖离地,蹀指脚跟着地,将两个词合并形成跷蹀。 在古代汉字中,“跷”字写作“趬”,“蹀”字写作“喋”。后来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常见的“跷蹀”字样。
跷蹀的繁体字为「蹺蹀」。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跷蹀在古代常写作「趬喋」。
1. 他触摸地面的方式是脚跟轻巧地跷蹀着,像一只灵巧的猫。
2. 她穿着高跟鞋在走秀时,跷蹀的姿态显现出完美的体态。
组词:跷足、蹀躞、跷蹲。
近义词:轻盈、敏捷、翩翩。
反义词:重步、沉重、迟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