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语的意思、呼语的详细解释
呼语的解释
[apostrophe] 为达到修辞的目的,对一个人(通常是不在场的人)或一个人格化的物发出的称呼
详细解释
语法用语。说话中对所呼唤的人或事物的称呼,属于独立成分。它的位置灵活,可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如: 老王 ,你今天去图书馆吗?“老王”就是呼语。
词语分解
- 呼的解释 呼 ū 喊:呼喊。呼声。呼吁。呼天号(俹 )地。 唤,叫:呼唤。呼叫。呼应。呼朋引类(招引同类的人,共同做坏事)。 往外出气,与“吸”相对:呼气。呼吸。 象声词:呼地跳起来。 姓。 吸 笔画数:;
- 语的解释 语 (語) ǔ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语 (語) ù 告诉:不以语人。
专业解析
呼语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成分,指在句子中用来直接称呼人或事物的独立词语或短语,其功能在于引起对方注意或表达情感,不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通常用逗号与句子的其他部分隔开。
呼语的详细解释与特征:
-
定义与功能:
- 呼语是说话人为了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或表达某种情感(如亲昵、尊敬、愤怒等)而直接称呼对方(或拟人化的事物)的名称、称谓或代词的独立成分。它独立于句子的主体结构之外,不参与构成句子的主干成分(如主谓宾)。
- 例如:“小明,快过来!”、“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懂。”、“天哪,这太不可思议了!”
-
语法特点:
- 独立性:呼语在语法结构上是独立的,通常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等成分。即使去掉呼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意义通常仍然完整。
- 位置灵活:呼语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
- 句首:“同学们,请安静。”
- 句中:“你瞧,老王,这事该怎么办?”
- 句末:“再见,妈妈!”
- 标点符号:呼语前后通常用逗号(有时用感叹号)与句子的其他部分隔开,以标示其独立性和引起注意的功能。
- 语音特征:在口语中,呼语常有特定的语调(如提顿),以示强调或区分。
-
构成形式:
-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例:“北京,你是我们的骄傲!”(拟人化)
- 普通名词:表示身份、关系的称谓。例:“司机师傅,请开快点。”
-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或其复数形式。例:“你,过来一下。”、“大家,请注意!”
- 名词性短语:带有修饰语的名词短语。例:“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到来。”、“站在那边的同学,请回答这个问题。”
-
作用与使用场景:
- 引起注意:最核心的作用,用于招呼或提醒特定的听话人。例:“服务员,点菜!”
- 表达情感:通过称呼传递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尊敬、亲昵、不满、惊讶等)。例:“宝贝,别哭了。”(亲昵)、“阁下,请三思。”(尊敬)、“老天爷,这可怎么办啊!”(感叹)。
- 明确对象:在多人对话或复杂语境中,指明说话的对象。例:“张经理,这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区别于在场的其他人)。
- 修辞效果:在演讲、文学作品中,呼语能增强感染力、拉近与听众/读者的距离。例:“祖国啊,母亲!”(表达强烈情感)。
权威来源参考: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 该词典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对“呼语”(或相关术语如“称呼语”、“独立成分”)有明确的语法界定和解释。
-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 王力先生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汉语语法体系,其中对独立于句法结构之外的成分(包括呼语)有深入分析。
- 吕叔湘, 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或后续版本).
- 这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对汉语语法现象(包括呼语的使用规范、作用)有精辟的讲解,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或后续版本).
- 作为高校广泛使用的教材,其对现代汉语语法成分的分类和描述具有权威性,呼语是其语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呼语是语法和修辞中的常见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
基本定义
呼语是说话时对所呼唤对象(人或拟人化事物)的直接称呼,属于句子中的独立成分。它不参与句子主干结构的语法关系,位置灵活,可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例如:“老王,你今天去图书馆吗?”中的“老王”即为呼语。
-
语法特征
• 独立性:与句子其他成分无语法关联,删除后不影响句意完整性
• 形式特征:多表现为名词短语(如“同学们”),也可通过形容词、代词等转化而来(如俄语中的“мам”对应中文“妈妈”)
• 功能类型:既可指实际在场对象(如“老师,这道题怎么做?”),也可指不在场的人或抽象概念(如“祖国啊,我为你骄傲!”)
-
修辞扩展
在文学语境中,呼语常被用作修辞手法,通过恳切或激昂的称呼表达情感,如诗句“时间啊,请你慢些走”即通过拟人化呼语增强感染力。
-
跨语言对比
英语中呼语常见于祈使句(如"John, close the door."),汉语则更多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俄语等屈折语通过名词变格(第一格)明确呼语形态。
-
特殊用法
单独成句的呼语常见于口语,如紧急呼喊“救命!”,或表亲昵的单独称呼“亲爱的!”。这类用法虽无完整句法结构,但具备完整交际功能。
需注意,该术语在语言学与文学领域存在释义差异:前者侧重语法独立性,后者强调情感表达功能。更多专业用例可参考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侯白黑颠倒班旋脿子缤纷钵那茶坊怱明村竖挡木多瘿放洋妇职寡鹤规条箍围孩儿们号踯禾鈎鹄年昏嫁坚持改革开放渐次景趣金石声金柱蕨萁客身可事鲲化来龙龙涎幔幕缪数劘逼嫫姑匹兹堡弃之度外楉榴三面手少驻审物誓剑使佯私填讼寃娑婆饕殄通志完案文牍温痕蚊香无根无蒂下忱享名显问闲远小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