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玉器的绀帛和承托玉器的垫物。 唐 元稹 《镇圭赋》:“俾经制之不乱,若繰藉之相维。”
“缲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与玉器相关的礼仪用具,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构成
整体含义
合指古代礼仪中用于固定玉器的丝帛带和承托玉器的垫物,常见于祭祀、朝聘等庄重场合。例如唐代元稹《镇圭赋》中提到“若繰藉之相维”,即描述玉器与缲藉的配合关系。
需注意,该词释义主要源自古籍,现代权威词典可能未单独收录。如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文献。
《缲藉》是一个汉字,意思是通过编织或者排列等手段使线、绳子、布料等形成一个整体。该字由“糹”和“堲”两个部首构成,其中“糹”是表示丝线织物的部首,而“堲”则是声旁,表示字义。
据统计,《缲藉》汉字共计14画,分别是缶字部、“⺮”正方体、“⺾”右用带水的木工、“艹”艹首、“㐆”冒字头、二点儿二个小点的双号儿。
《缲藉》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一书,是古代汉字之一。这个字的本意为细小或细密排列的线或者绳索。
繁体字为《繰藉》。
古代对《缲藉》的字形尚有争议,但一般为“绞”旁加“积”,即“糹”和“堲”两个字形。
有一种说法是古时候使用这个字时,加在“丧”字旁边,表示缠绕、裹缚之意。
例句:
1. 她用线缲藉出了一个漂亮的花样。
2. 这位老师教授给学生们一种新的缲藉技巧。
组词:
组缲(指两个或者多个物体通过缝合或者拼接成为一个整体)。
近义词:
编织、缝制、织造。
反义词:
分解、拆散、断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