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的意思、马关条约的详细解释
马关条约的解释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主要内容为: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词语分解
- 马的解释 马 (馬) ǎ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条约的解释 由授权代表正式签字、得到国家合法权威批准的在两个或更多的政府当局如国家或君主之间签署的契约详细解释.条例,规章。 唐 司空图 《唐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公举奏条约,给官緡以僦水工,自是
网络扩展解释
《马关条约》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信息
- 签订背景: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清朝战败,被迫与日本议和。
- 签订地点: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春帆楼。
- 双方代表:中方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二、主要内容
-
领土割让
- 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 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清政府支付3000万两白银“赎金”。
-
巨额赔款
-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加上辽东半岛赎金,总计2.3亿两。
-
通商特权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船只进入内河。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免征杂税。
-
其他条款
- 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实际由日本控制)。
- 规定台湾居民两年内未迁出者视为日本臣民(即“弃民条款”)。
三、历史影响
-
领土与主权丧失
- 台湾、澎湖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辽东半岛主权危机加剧。
-
经济重创
- 巨额赔款加重财政负担,清政府被迫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
列强侵略升级
- 条约允许外国资本在华设厂,标志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划分势力范围)。
-
民族危机加深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幅加深,民众反侵略斗争高涨(如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四、争议与后续
- 国际反应:三国干涉还辽暴露列强在华利益矛盾。
- 条约性质:被公认为近代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之一,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重要步骤。
如需进一步了解条约原文或细节,可参考《中日讲和条约》原始文档(来源:、11)。
网络扩展解释二
《马关条约》的意思
《马关条约》是指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份不平等条约,被称为“辱华条约”,意味着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不平等的割地赔款。
《马关条约》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马关条约》的拆分部首是马(马的意思:mǎ),关(关的意思:guān),条(条的意思:tiáo),约(约的意思:yuē)。
马的笔画数为3画,关的笔画数为9画,条的笔画数为7画,约的笔画数为7画。
《马关条约》的来源
《马关条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清朝王朝与日本帝国之间发生战争,结果清朝惨败。在战败的情况下,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群岛,并支付巨额赔款。
《马关条约》的繁体字
《马关条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馬關條約》。
《马关条约》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马关条约》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和现代略有不同,但这个具体写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才能确定。
《马关条约》的例句
签订《马关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剧。
《马关条约》的组词
组词:马蹄、关键、条款、约定。
《马关条约》的近义词
近义词:《下关条约》、《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的反义词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书八面莹澈别转不安憯瘁噌叹唱本长使骋望牀屋春瘟翠靥躭阻道贺點對跌躞躞丁字尺滴水不漏冻伤梵诵符勅富室犵狫乖动关赏海峡海蟳画皷画刹豁辣辣燋然机便竞逐斤斤自守金菊矜伤金腰带机韵举措失当空肠联亘伦纪罗汉菜麻纱面柔棉籽饼内证仆从让枣推梨人口构成赏击设砚随行就市坛山刻石讨幽铜蓝汙俗无天于上,无地于下夏天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