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口的意思、食口的详细解释
食口的解释
(1).不劳动而吃闲饭的人。后亦指家口。《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秩卑俸薄食口众,岂有酒食开容颜。”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方君墓志铭》:“ 方氏 世业医,虽名著邑里,而食口浩繁。”
(2).指牲畜的胃口、食欲。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种田人少不得猪,大女婿家捉来那只乌花小猪倒也肯长,食口很好。”
词语分解
- 食的解释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专业解析
"食口"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释义:
-
指吃饭的人;人口(尤指需要供养的人口)
- 这是"食口"最基础的含义。"食"指吃、食物,"口"指人。
- 释义: 字面意思是"吃饭的嘴",引申指家庭或群体中需要消耗粮食、需要供养的成员。
- 示例: "家中食口众多,负担沉重。" 意指家里需要吃饭、需要养活的人很多。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广泛见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用法,反映了人口与生计的基本关系。《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均收录此义项。
- 参考来源: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食口"词条释义一。
-
指牲畜的胃口、食欲
- 此义项将"口"引申为牲畜的进食能力或欲望。
- 释义: 指牲口吃食的欲望或能力的大小。
- 示例: "这匹马食口好,长得膘肥体壮。" 意指这匹马食欲旺盛。
- 来源依据: 此用法在农业、畜牧业相关语境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描述牲畜饲养状况时使用。
- 参考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虽未直接单列此义项,但"口"字条下有"(牲口)年龄"的引申义,结合"食"字,此用法在民间和专业领域(如畜牧学)广泛认可。
-
古代特指寄食于贵族豪门的人(门客、食客)
- 这是"食口"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个特定含义。
- 释义: 指依附于权贵之家,由其供养并提供服务的宾客、谋士或随从。
- 示例: "孟尝君食客三千。" 这里的"食客"即指寄食于孟尝君门下的众多门客。
- 来源依据: 此义项直接源于历史记载,如《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对"养士"风气的描述,"食客"即其别称。
- 参考来源: 《史记·孟尝君列传》等历史典籍。
-
经济学/人口学概念:食口率
- 在现代经济学和人口学中,"食口"的概念延伸为"食口率"。
- 释义: 指一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国家)中,非生产性消费者(主要是需要抚养的儿童和老人)与生产性人口(劳动力)的比例。它衡量的是生产者需要负担的消费者数量。
- 公式:
$$
text{食口率} = frac{text{非生产性人口数}}{text{生产性人口数}}
$$
- 来源依据: 此概念是人口经济学的重要指标,用于分析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参考来源: 人口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相关学术著作及教材,如研究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
应用示例:
- 古代语境(供养人口):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郑玄注:"可任,谓丁强任力役之事者。出老者、疾者,皆不任役。" 贾公彦疏:"七人、六人、五人者,谓食口。" 此处"食口"即指一户中需要供养的总人口(包括能服役的丁壮和不能服役的老幼)。
- 现代语境(家庭负担): "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和老龄化加剧,部分家庭的食口负担有所增加。"(指需要抚养的儿童和赡养的老人增多)。
- 畜牧业语境: "挑选种猪时,除了体型,还要观察其食口是否良好。"(指食欲)。
"食口"的核心含义围绕"需要消耗食物的人口或牲口"展开,既可指具体的人或牲口,也可抽象为经济负担的衡量指标(食口率),并在古代有特定社会阶层(门客)的含义。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食口”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
指家庭或群体中需供养的人口
多指不劳动而消耗资源的人,后扩展为家口总称。例如:
- 《商君书·垦令》提到“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强调过多不劳而食者会影响农业生产。
- 唐代韩愈诗句“秩卑俸薄食口众”,描述俸禄微薄却需供养众多人口的窘境。
- 清代刘大櫆记载“方氏……食口浩繁”,指家族人口众多。
-
指牲畜的食欲或胃口
常用于农业或畜牧场景,例如:
- 王西彦《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中“小猪食口好”,形容牲畜进食状态良好。
- 现代造句如“新买的小猪食口旺盛”,强调其健康生长。
二、词源与演变
- 古代用法:早期多指非生产性人口,带有批判性,如《商君书》将“食口众”视为农业发展的阻碍。
- 现代延伸:中性化后可用于描述家庭负担,或特指动物的进食情况。
三、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文献:常见于古代政策论述或生活记录(如诗词、墓志铭)。
- 日常对话:多用于农村或养殖业,如评价家畜饲养状态。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家口、闲人(第一义);食欲、胃口(第二义)。
- 反义词:劳力、生产者(第一义);厌食、拒食(第二义)。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商君书》、韩愈诗集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恺苞苴竿牍拔十得五笔下超生彩蛋雠伪踹砑词格措手不及大肚子凋逝兜老底豆猪耑耑封锁沟雚苇汉仗黑首黄苍苍蹇滻剑外鲛珠鯨波怒浪狷隘卷缩军兵嬾妇鱼历世龙吹面然米粒雪民膏民脂模则啮镞法宁康诺诺复尔尔排说蓬心平业破赚前休旗火侵取忍志桑新妇矢尽兵穷收锣罢鼓水丘厮赖讨口牙跳蹙梃杻通确偷人投足脱险吐食握发香炉霞缨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