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灾祸将临当知所以戒慎。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翚帅师》:“ 胡 传谓:乱臣既得兵权,遂肇弑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庾园》:“臣縑有穷,虽殊坠天之忧,敢忘履霜之戒?”参见“ 履霜坚冰 ”。
"履霜之戒"是源自《周易》的典故成语,本义指脚踩薄霜而预知寒冬将至,比喻见微知著、防患未然的警示意识。该成语由三个语素构成:"履"即践踏行走,《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足所依也";"霜"作为自然现象,既是秋季寒气的凝结物,又是冬季来临的前兆;"戒"在甲骨文中作双手持戈警戒状,引申为防备警惕之意。
其核心典故出自《周易·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汉代经学家郑玄注曰:"始於履霜,至于坚冰,所谓至柔而动也刚,皆消息自然之象"(《周易郑注》)。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进一步阐释:"履霜则知坚冰之将渐,戒之在早也",强调通过细微迹象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智慧。
此成语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劝谏君王,《后汉书·周纡传》记载:"夫履霜有戒,陛下宜深思静虑",唐代李贤注引《易》经此句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用此典:"观民风者,当于履霜之始而预为之所",突显其作为治国理政的警示作用。
在当代语境中,"履霜之戒"常用于强调风险预警机制,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出其现代引申义为"根据细微迹象预测并防范可能发生的祸患",既适用于个人修身养性,也可引申至社会治理、商业决策等领域,体现中华文化居安思危的哲学智慧。
“履霜之戒”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引用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周易》原文或清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
百废具举百摺裙邦土板上砸钉抱肚补败长话短说谗刻尘动冲薄串茶淳懿崔隤粗俗稻粱谋大戏东翻西倒多瑙河芳芷分水膏锏关捩子规矩钩绳河灵薨薨还乡徽庙毁室恢胎混扰见怪非怪假使禁重激扬清浊科斗书可笑老脑筋连珂连夜灵雨黎农论齿露日庞鸿飘梁仆妇前跸棨戟遥临栖凭秋胡妇屈人穰穰满家水秀才赎例松根石竦心通信员侮食先号后庆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