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行邪道。 晉 葛洪 《抱樸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
“履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指“行邪道”,即選擇不正當的途徑或行為方式。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批判偏離正道的選擇。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此句強調有德之人不會因困境而走邪道,而是堅守節操。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批判性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抱樸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履徑是個詞語,指的是走過人們經常走的道路,也可以表示遵循正确的道路或方法。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們在某個領域中走的道路或走的步驟。
履徑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土字底)和“⾕”(角字旁),它們分别代表土地和腳印。拆分部首以及它們的筆畫如下: “⼟”(3畫),“⾕”(7畫)。
履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由“履”和“徑”兩個字組成。“履”字象形,表示踩踏或踩在地上。“徑”字由“⻌”和“土”組成,表明在土地上行進或走路的道路。“履徑”的意思擴展為走得更遠或循着特定的道路行進。
在繁體字中,“履”和“徑”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略有不同,但履徑這個詞的意思與今天基本相同。古代的履字寫作“索”,徑字寫作“逕”。
1. 他始終履徑正确的道路,取得了成功。
2. 我們應該履徑規範的學習方法,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
3. 面對困難,我們要相信履徑正确,最終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組詞:履行、履約、途徑、渠道等。
近義詞:遵循、循規蹈矩、沿着正路行進等。
反義詞:離道、違背、偏離、背道而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