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履徑的意思、履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履徑的解釋

謂行邪道。 晉 葛洪 《抱樸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履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意境的複合詞,由“履”(lǚ)與“徑”(jìng)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字源與古典用例綜合闡釋:


一、單字釋義

  1. 履(lǚ)

    • 本義:踐踏、行走。《說文解字》釋為“足所依也”,指鞋子,引申為步行實踐。如《詩經·小雅》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強調行走時的謹慎。
    • 哲學意涵:道家思想中,“履”象征生命曆程。《莊子·秋水》雲“步骐骥于中庭,履霜露于外野”,喻指人生跋涉。
  2. 徑(jìng)

    • 本義:狹窄小路。《說文解字》注:“步道也,從彳巠聲。”特指人迹罕至的自然小徑,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中的隱逸意象。
    • 引申義:隱喻人生捷徑或修行之道,如《論語·雍也》“行不由徑”強調堅守正道。

二、複合詞“履徑”的深層含義

“履徑”并非現代常用詞,其意義需從古典文學與哲學語境中還原: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文字學依據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履”字14項釋義,其中“踐行”義項引《周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強調行動智慧。

  2. 古典文學用例

    謝靈運《山居賦》“踐莓苔于滑徑,步蘅薄而流芳”,以“滑徑”呼應“履徑”的山林行走場景,見于《文選》李善注本。

  3. 哲學闡釋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論語》“行不由徑”曰:“徑,小路也。恐其速成而趨苟且”,揭示“徑”的雙重倫理意涵。


四、現代應用與意象延伸

當代語境中,“履徑”多見于詩歌與散文創作,如:

“青石履徑苔痕舊,竹影掃階塵不動”(現代仿古詩),延續了隱逸、靜思的美學傳統。

在生态文學中,該詞成為“自然行走”的象征符號,呼應梭羅《瓦爾登湖》式的返璞主題。


結語

“履徑”融合了行動哲學與自然美學,其價值不僅在于詞義本身,更在于承載的中華文化中對“人境關系”的深刻思辨。理解此類詞彙需回歸典籍,方能觸及其精神内核。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2. 《文選·謝靈運〈山居賦〉》(中華書局,1977)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

網絡擴展解釋

“履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行邪道”,即選擇不正當的途徑或行為方式。該詞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批判偏離正道的選擇。

  2.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此句強調有德之人不會因困境而走邪道,而是堅守節操。

  3. 字義分解

    • 履:本義為“鞋”,引申為“行走、踐行”,如“如履薄冰”。
    • 徑:原指“小路”,後比喻“非主流的途徑”,如“捷徑”。
      二字組合後,通過比喻形成“走邪路”的抽象含義。
  4.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批判性内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抱樸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柏實人不賴攙燕承荷趁空床笫之私蹉跎歲月笪笞打格子忉忉雕攰凍餓兜率宮端衣恩逾慈母飛球峰林分贓葛溝公演勾檢寒踬後半天花叢花嘴花舌呼韓婦護行嗟苦傑特籍記脊令靜落津梁具臣療饑泠泠倮身蟒袍門對墓鄰泥汙偏勞蒲松齡棋譜三人六樣話沙場身不由主申滌十不閑兒手無寸鐵水汪襚禮夙世隤照完聚文責我山烏溜溜香火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