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状的意思、传状的详细解释
传状的解释
传记行状。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盖方志与传状异事,传状者,记今人,其里居、官位宜从今。” 朱自清 《<背影>序》:“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有许多小品文字。”
词语分解
- 传的解释 传 (傳) á 转(僴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
- 状的解释 状 (狀) à 形容,样子:状貌。奇形怪状。 情况,情形:状况。病状。现状。 叙述,描写: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状。诉状。供状。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状。委任状。 笔画数:;
专业解析
"传状"是汉语中由"传"与"状"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分字解析:
-
字源解析
- "传"(chuán/zhuàn)在《说文解字》中训为"遽也",本义指驿站车马,引申为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汉语大词典》收录其"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义项。
- "状"(zhuàng)从犬、爿声,本义指犬形,《文心雕龙》定义其为"体貌本原,取其事实",特指叙述人物德行事迹的"行状"文体。
-
复合词义
组合后"传状"特指中国古代两种互补性史传文体:
- 传:以《史记》列传为代表的人物传记,侧重生平叙述(参考《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 状:源自汉代的"行状",用于记录逝者德行供议谥参考,如《文选》收录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
文体特征
二者皆属叙事性实用文体,但存在差异:
- 时间维度:传可记生者,状仅述逝者(据《文体明辨序说》)
- 功能定位:传重整体生平,状详德行细节(见《文心雕龙·书记》)
-
历史演变
唐宋时期二者出现融合趋势,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已呈现传状合流特征,至明清发展为更完整的传记文学体系(参考《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
现代延伸
当代汉语中"传状"作为历史术语,多用于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如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着重分析其文体流变。
网络扩展解释
“传状”是中国古代文体的一种,主要用于记述人物生平事迹。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传状是“传记”与“行状”的合称:
- 传记:起源于《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但姚鼐等学者认为正史中的传记不属传状类,而更偏向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非官方人物记录。
- 行状:又称“行述”“事略”,侧重描述人物德行、状貌,通常用于记述死者事迹,为撰写墓志铭或史传提供素材。
二、文体特点
- 内容对象:主要记录个人生平,尤其是死者事迹,但也包含自传(如陆羽《陆文学自传》)。
- 语言风格:注重真实性,需依据人物实际经历撰写,如章炳麟指出“传状者,记今人,其里居、官位宜从今”。
- 文体地位:与方志、碑志等并列,属于古代散文中的“个人历史”类目(朱自清《<背影>序》提及)。
三、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 与正史传记:传状多为私人撰写,非官方正史,如姚鼐《古文辞类纂》仅收录非正史人物传状。
- 与方志:方志记录地区历史,传状专注个人事迹(章炳麟《国故论衡》)。
四、应用与示例
典型作品包括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等,均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与事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文辞类纂》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摆放保证碧霞祠步廊残逼残留长阪厂家迟俄揣奸把猾打火达名隥彴蹲夷娥影犯霄風簷寸晷佛桑赶口管井汉胪黑发华东画栋飞甍槐蝉化声见得绛节检用桀贪骜诈九虞决绝揩拭卡钳克石蓝矾流靡笼葱羉罿稆豆麻力芒焰貌堂堂面面光脑膜炎扑殄前和前史奇拔气根七拱八翘轻佾寝宴蛆心搅肚染纸瑞节师弟手行殊事腾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