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肃然起敬。《后汉书·苏章传》:“州境知 章 无私,望风畏肃。”《新唐书·张伯仪传》:“后为 江陵 节度使。朴厚不知书,然推诚遇人,军中畏肃,民亦便之。”
“畏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敬畏而表现出庄重、严肃的态度。它强调在特定对象或情境下,内心产生的敬重与畏惧交织的情绪,并外化为恭谨、肃穆的言行举止。以下是详细解释:
畏肃(wèi sù)
指因心存敬畏而态度严肃恭谨。
二者结合,形容在尊长、权威或庄严场合下,因内心敬畏而自然流露的郑重态度。
示例用法:
“众臣见天子威仪,无不畏肃屏息。”
(形容臣子面对皇帝时因敬畏而肃然恭敬)
心理层面
强调内心的敬畏感,源于对权威、德行或神圣事物的尊崇与畏惧。
如《三国志》载:“将士畏肃,莫敢仰视。”(将士因敬畏军令而严肃自律)
行为层面
表现为外化的庄重举止,如仪态端正、言辞谨慎、神情肃穆。
古籍中常见“畏肃而立”“畏肃无声”等描述,体现行动上的恭谨。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释义为:“敬畏而严肃。”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畏肃。”
(程普因周瑜的谦逊威严而心生敬畏,态度转为敬重严肃)
《后汉书·礼仪志》
记载祭祀场景:“群臣畏肃,执圭鞠躬。”
(臣子在祭祀时因敬畏神灵而持圭肃立)
敬畏、肃然、虔敬(均含恭敬严肃之意,但“畏肃”更突出敬畏引发的庄重)。
轻慢、亵渎、玩忽(指态度不恭,缺乏敬畏)。
虽属书面用语,仍见于以下语境:
权威参考来源:
“畏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èi sù,其核心含义指因庄重肃穆的氛围或威严形象而产生敬畏之情,具体解释如下:
总结来看,“畏肃”既可用于描述对庄重场合的敬畏态度,也可用于形容对威严人物的尊敬心理,是汉语中表达“敬畏交织”情感的典型词汇。
百发百中扳缯剥剥宝贝疙瘩保山奔注便钱笔仙不想常祥疮疠榱提大教学论荅沓吊兰多麽泛头发言权飞马钱丰亨旰食宵衣贡选寒蔬猴梅宦橐画瓦家鸡野鹜金镳玉辔噤冻径情直行九元卷折开怀畅饮老保儿恋酒迷花笼弦买快满肚子陪葬谦和掮客起坟擒奸讨暴阒无人声桡曲挼舞赛祷哨军竖鳞説嘴郎中所善天助铁唤头痛责外学香骑想像力暇息细儿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