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ll ears;be very attentive (eager) to hear;listen respectfully] 恭敬而专心地倾听。原用作敬辞。现在含有诙谐讽刺之意
如此甚妙我们洗耳恭听。——清· 李汝珍《镜花缘》
恭敬地专心倾听。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説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总办説话时,他还垂着手,挺着腰,洗耳恭听。” 茅盾 《惊蛰》:“柳树下稀稀落落有几个金背甲虫,装着洗耳恭听的样子。”亦作“ 洗耳拱听 ”。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古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説些儿,小官洗耳拱听。”《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必须再求一风月艳丽之曲,我等洗耳拱听。”
洗耳恭听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成语释义
指洗净耳朵,恭敬地聆听。形容以谦逊、专注的态度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教诲,常作敬辞使用,表达对说话者的尊重。例如:“您的高见,我定当洗耳恭听。”
二、字义分解与引申
三、用法与语境特点
四、权威例句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大哥有什么话,小弟洗耳恭听。"
老舍《四世同堂》:"钱先生发表意见,他必洗耳恭听。"
参考资料
(注:因版权限制未提供在线链接,纸质版可于各大图书馆查阅)
“洗耳恭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尧帝欲将帝位禅让给隐士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自己志向的玷污,便到河边清洗耳朵以示拒绝。后“洗耳”本含贬义,指不愿听某事。但经过语义演变,现代用法转为褒义,表示谦虚、专注地倾听他人意见。
现指以谦逊、认真的态度准备倾听对方讲话,常用于以下场景:
该成语从“拒绝听取”到“恭敬倾听”的转变,反映了汉语中部分词汇随文化价值观变化的动态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谦逊品格的推崇。
八方白黑不分白练衣本职编珠兵变禀堂笔仗哺麋采食菖歜谄谀取容朝讲辍简大恺定国法商伏戏更尝灌木古拙行政区划颔雪禾头生耳猾恶简照截发留宾肌腱矜放靖康之变禁声偈诵九文攫金不见人兰焰笼纱律条满堂灌铭迹抹刷慕名而来内定蔫巴巴频服凄艶曲阜乳齿森纚拾才十州鼠疮榻车调风贴怪痛痹图钉侠刺象榻纤挠小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