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陆夷的意思、陆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陆夷的解释

高山和平地。《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王逸 注:“大阜曰陆;夷,平也……言己巡行陵陆,经歷曲泽之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由于“陆夷”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在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及主流语言学资源中未收录其独立词条释义。结合古籍与历史语境,该词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一、作为历史人物合称(推测义)

释义

“陆夷”可能指代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字伯言)与商末周初隐士伯夷(商孤竹君之子)的合称,属后人并称的修辞手法,用以象征“智勇兼备的将领”与“坚守气节的隐士” 两种典范人格。此用法多见于非严格学术语境的历史评论或文学类比中。

来源依据

  1.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军事才能(“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2. 《史记·伯夷列传》:描述伯夷“义不食周粟”的节操(“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3. 历史人物并称惯例:类似“李杜”(李白/杜甫)、“孔孟”(孔子/孟子)的缩写模式,但“陆夷”组合未形成广泛共识。

二、作为地理名称(罕见义)

释义

“陆”指陆地,“夷”有“平坦、铲平”之意(《说文解字》:“夷,平也”),故“陆夷”可解作“平坦的陆地”。此用法极罕见,多见于古代地理文献或地方志中对特定地形的描述。

来源依据

  1. 《尚书·禹贡》:“厥土黑坟,海滨广斥”,郑玄注:“斥谓地咸卤,夷谓平地”,印证“夷”的平坦义。
  2. 《水经注·卷五》(北魏郦道元):记载黄河下游“川陆夷旷”,形容平原开阔地貌。

结论

当前汉语学界对“陆夷”无权威定义。若需严谨引用,建议:

  1. 优先考据原始文献:如涉及历史人物,需明确上下文是否指代陆逊与伯夷;若为地理术语,需结合具体古籍语境分析。
  2. 替代词建议:
    • 形容地形:使用“平原”“旷野”等规范词汇。
    • 评价人物:直接引用“陆逊之智”“伯夷之节”等明确表述。

主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陆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词义
    指高山和平地的组合,其中“陆”表示高而平的山地(如丘陵、山阜),“夷”则指平坦的地形。两者结合形成对地貌的概括性描述。

  2. 古典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刘向〈九叹·忧苦〉》中的“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东汉学者王逸注解为:“大阜曰陆;夷,平也……言己巡行陵陆,经历曲泽之中。”,说明其用法与地理环境相关。

  3. 构词分析

    • 陆:古汉语中多指高而平坦的地形(如《尔雅》释“高平曰陆”),与“水泽”相对。
    • 夷:本义为“平坦”,如《说文解字》释“夷,平也”,后引申为对平坦地形的统称。
  4. 扩展说明
    在部分语境中,“夷”可能衍生出“铲平、征服”等含义(如“夷为平地”),但“陆夷”一词中仅保留其原始地理意义,未涉及暴力或破坏性语义。

“陆夷”是古汉语中对地貌的复合描述,强调地形的高低对比,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楚辞》原文及汉代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哀平扳缯辩雕表里相符步态叱喝楚社得意忘形雕文织彩敌不可假非违辅行冈岑馆藏官诰股东嘿数红绿帖红紫潢洋叫名继绊计画尽多尽少惊悦近来酒势畿尉鹃魂撅头船具衔匟几可耐匡壁仂词临讯柳叶曲柳永龙言凤语龙元旅进披麻剖析潜戢跧蹙绕梁之音十冬腊月食蛊市暨世士树端叔鲔摅武吐沥微雕吾家五言古诗贤雅遐延隙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