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相符的意思、表里相符的详细解释
表里相符的解释
犹表里如一。 明 方孝孺 《王待制私谥议》:“惟三代之学,本诸身心,著于行事,发于文辞,表里相符,华质不爽。”
词语分解
- 表里的解释 ∶外表和内心;外面和里面互相为表里与胥卒表里。表里为奸,内外勾结。;;清; 方苞《狱中杂记》 ∶衣服的面子与里子。亦泛指衣料 ∶事物的内外情况,一切原委明白了《五卅 * 》一案的表里 ∶中医指病在浅表
- 相符的解释 相合;彼此一致报告与事实相符详细解释相合;彼此一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是以经云: 漾水 出 氐道县 ,东至 沮县 为 汉水 ,东南至 广魏 白水 ,诊其沿注,似与三説相符。”
专业解析
"表里相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表面现象与内在实质完全一致,形容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相统一,或人的言行与内心思想相一致。
以下从词典释义、来源与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 表: 指外表、表面、外在的言行表现。
- 里: 指内里、内部、内在的思想、实质或真实情况。
- 相符: 相符合,相一致。
- 整体含义: 形容事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容和谐统一,没有虚假或伪装;也形容人说话做事心口如一,诚实无欺,不虚伪做作。 将其解释为“比喻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二、 来源与权威解释
-
词源与古义:
- 该成语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哲学中对“诚”、“信”、“实”的强调,主张内外一致、名实相符。
- 虽非直接出自某部单一经典,但其理念在《论语》(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孟子》(如“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等儒家典籍中均有体现,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
- 更接近的表述可见于古籍,如《逸周书·谥法解》有“行见中外曰悫”,注云“表里如一”,虽非完全相同的成语,但表达了相同的内涵。后世逐渐凝练为“表里如一”或“表里相符”。
-
权威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明确收录“表里如一”,释义为“比喻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表里相符”是其同义或近义表达。
- 《汉语大词典》: 对“表里如一”的解释更为详尽:“表面和内心一个样。形容思想和言行完全一致。” 并引朱熹《朱子语类》作为书证,强调其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
- 《辞海》(第七版): 在相关词条或哲学、伦理学概念的解释中,会强调“名实相符”、“知行合一”等思想,这些都与“表里相符”的核心精神相通,即反对虚伪,追求真实与一致。
三、 引申与应用
- 形容事物: 指物品的质量、构造等内在属性与其外观、宣传等外在表现完全一致,无虚假成分。例如:“这块玉不仅雕工精美,质地也温润细腻,真是表里相符的好玉。”
- 形容人品: 这是最常用的语境,指人诚实可靠,心口如一,不弄虚作假。是重要的道德品质。例如:“他为人正直,表里相符,深受大家信任。” 与之相对的成语是“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 哲学与思想层面: 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心学)中,“表里相符”或“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是极高的修养境界,强调内在的道德认知必须与外在的道德实践相统一。
四、 重要性
“表里相符”不仅是衡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诚信),也是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中的基本原则(信誉)。它倡导的是一种真实、坦诚、不欺瞒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对于构建和谐、信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表里相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发音:biǎo lǐ xiāng fú
- 释义:指表面与内在完全一致,形容言行真实、内外统一,没有虚伪或伪装。
出处与结构
- 出处:最早见于明代方孝孺的《王待制私谥议》:“惟三代之学,本诸身心,著于行事,发于文辞,表里相符,华质不爽。”。
- 结构:主谓式成语,含褒义。
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宾语,强调内外一致。
- 示例:
“他的为人表里相符,深受同事信任。”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 反义词: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延伸解析
- 文化内涵:该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和“真实”的重视,强调人应内外统一,避免虚伪。
- 现代应用:常用于评价个人品德、企业信誉或事物真实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辅爱莫之助百年襃励宝业备文摈兑兵府才慧财物参天两地长公澄省大小年电匣子递述二伙飞産凤盖赋敛福业甘罢广播卫星地面站喊叫何怙核子能讙山徽腔惊黩缙云山柩路局地扣天絶驰湨梁峻谊居重窥问枯苗丽邮秘幻谬见盘管盘岩平淡无味平上軿车前不久勤虔穹穹厚厚启手启足热卖洒如疏整松标碎浪韬秘天助土笔僞作祥炎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