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乱的途径。《书·武成》:“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祇承上帝,以遏乱略。” 孔 传:“略,路也。言诛 紂 敬承天意,以絶乱路。” 唐 独孤及 《为江淮都统使贺田神功平刘展表》:“自陛下率遏乱略,再造区宇,欃枪旬时,竹破瓦解。”《明史·徐达传》:“将军谋勇絶伦,故能遏乱略,削羣雄。”
(2).叛乱侵夺。《左传·襄公八年》:“君命敝邑:修尔车赋,儆而师徒,以讨乱略。” 宋 苏轼 《醉白堂记》:“文致太平,武定乱略。”
“乱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作乱的途径
指引发混乱或叛乱的方法、道路。该义项源自《尚书·武成》中“以遏乱略”,孔安国注解为“略,路也”,即通过消除叛乱根源来维护秩序。唐代独孤及在《为江淮都统使贺田神功平刘展表》中亦用此义,强调平定叛乱()。
叛乱侵夺
指通过武力或非法手段进行掠夺、破坏。如《左传·襄公八年》提到“以讨乱略”,苏轼《醉白堂记》中“武定乱略”均指用武力平息暴乱和掠夺行为()。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政治动荡或军事平叛的语境,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其核心语义围绕“秩序破坏”与“武力平乱”,常见于史书、奏章等正式文本()。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参考《尚书》《左传》及苏轼相关作品原文。
《乱略》是一个常见的词语,意思是简要概述或粗略描述一个事情的混乱或杂乱的情况。
《乱略》这个词的部首是“丷”(两个一)和“书”(四点水),总共有7个笔画。
《乱略》是现代汉语词汇,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史书《三国志》。在古代写作和手写文字中,有时候使用的是繁体字“亂略”。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书写习惯有所不同。《乱略》在古代写法中,部首的形状和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例如两个“一”并排在一起作为部首的形状。
她只是乱略了一下报告,没有详细阅读。
乱世、混乱、概略、简略。
概要、大略、简述、概述。
详细、细致、彻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