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硉矹的意思、硉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硉矹的解释

亦作“ 硉兀 ”。1.高耸;突出。 唐 李白 《明堂赋》:“挐金龙之蟠蜿,挂天珠之硉矹。” 宋 陆游 《燕堂独坐意象殊愦愦起登子城作此诗》:“梦中涉 黄河 , 太行 高硉矹。” 明 李东阳 《次韵答方石先生》之二:“ 霞城 硉矹高千仞,衹恐胸中尚易平。” 清 钱谦益 《彭达生晦农草序》:“当此之时,余如东郊之老马,骨骼硉兀。”

(2).引申为委屈不平。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低头受侮笑,隐忍硉兀寃。” 清 王先谦 《告大兄墓文》:“彼 杨 马 之硉兀,等含悲於逝水。”

(3).严峻。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几欲犯严出荐口,气象硉兀未可攀。” 明 李东阳 《明故中宪大夫云南按察司副使致仕石公墓志铭》:“公性质直,意气硉兀,不能下物,虽居官久,家无赢貲,亦以俭自律。”

(4).豪放;高亢。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狂教诗硉矹,兴与酒陪鳃。” 宋 范成大 《次韵温伯夜坐》:“平生烟霞兴,硉兀上南斗。” 元 汪炎昶 逸句:“椎金锻铁作硬语,意气硉兀真丈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硉矹(lù w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叠韵联绵词,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1. 山石险峻貌 该词本义指山石突兀高耸的形态。唐代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中有"磴藓澾拳跼,梯飚飐伶俜。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句,其中"硉矹"即描绘山势险峻之态。

  2. 骨骼隆起状 引申为形容人体骨骼或关节突出的状态。如《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注明其可指"骨骼高耸",常见于古代医学典籍对人体特征的描述。

  3. 文风奇崛 在文学批评中,该词被用以形容文章风格奇崛不群。宋代《文心雕龙注》评韩愈散文时,称其"硉矹奇字,层见叠出",特指韩文用字险怪的特征。

  4. 器物嶙峋貌 《辞源》记载该词还可用于描述器物表面凹凸不平的质感,如青铜器铭文中的"硉矹其纹"即指纹饰棱角分明的铸造效果。

该词的词源可追溯至上古汉语复辅音分化现象,作为典型的双声连绵词,其字形虽经历"硉兀""硉矹"等异体演变,但核心语义始终保持稳定。近义词包括"嶙峋""巉岩"等,多用于文学创作中的状物描写。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资料,“硉矹”(拼音:lù w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

  1. 自然形态描述

    • 本义指山石高耸突起的形态,如《水经注》中“巨石硉矹”形容险峻山势。
    • 引申为物体尖锐突出的物理特征,常见于描绘怪石嶙峋的景象。
  2. 情感状态延伸

    • 用于表达郁结不平的心境,如韩愈诗句“乾坤摆雷硉”暗含愤懑情绪。
    • 可类比现代汉语中“块垒”一词的抽象用法。
  3. 人物特质比拟

    • 形容性格刚硬严峻,如《晋书》以“硉矹嶙峋”描述人物刚正不阿。
    • 也指文风豪放雄浑,常见于文学评论中对遒劲笔法的赞誉。

语境示例:

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辞源》获取更多古籍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白宣帽鞭打快牛殡殓碧障播布搏牛之虻波迁成光赪尾趁时趁节楚狂颠懂抵面杜门自絶妒贤嫉能逢年芙蓉府泔淡巩膜光烛国祸痼习宏茂黉舍怀羞家报检波救苦弭灾剧难寇没酪酥量金陵司立业成家芒果盘店否往泰来凄炯欺狂寝繁侵轶三教图三制少胥示导诗宰相手示睡香思理松黄饼搜猎台馆台基腾冲田衣尪疢緼黂相受闲远挟山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