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羅布泊的意思、羅布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羅布泊的解釋

原為新疆塔裡木盆地東部大湖,塔裡木河尾闾。1952年塔裡木河改道南流,靠孔雀河餘水補給。1958年後孔雀河水大量用于灌溉,下遊于1960年斷流,其後湖泊幹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羅布泊(Luóbù Pō)是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的一個地理名稱,特指曆史上著名的幹涸湖泊及其周邊區域。從漢語詞典釋義與地理文化内涵角度,其詳細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與地名溯源

  1. 基本釋義

    “羅布泊”由三部分構成:

    • “羅布”:音譯自古突厥語或蒙古語(一說為古粟特語),意為“衆水彙聚之地”。漢語古籍中亦寫作“牢蘭”“納縛波”等,均指向湖泊特征。
    • “泊”:漢語指水澤、湖泊(如“梁山泊”)。

      合稱即“彙聚衆水之湖”,凸顯其作為内陸河流終點的地理屬性。

  2. 曆史稱謂演變

    • 漢代:稱“鹽澤”“蒲昌海”,因湖水含鹽量高得名(《漢書·西域傳》:“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
    • 唐代:《大唐西域記》記為“納縛波”,為梵語音譯。
    • 清代:固定為“羅布淖爾”(蒙古語“羅布諾爾”,意為“多水之湖”),後簡化為“羅布泊”。

二、地理特征與科學定義

  1. 地貌性質

    現代地理學中,羅布泊指:

    • 幹鹽湖盆地:曾是中國第二大内陸湖(面積最大時超5,000 km²),因塔裡木河斷流于1972年完全幹涸,形成覆蓋硬鹽殼的“死亡之海”。
    • 雅丹地貌區:湖盆周邊風蝕形成獨特壟崗狀土丘群(如“龍城雅丹”),屬典型幹旱區地貌。
  2. 生态意義

    作為塔裡木盆地水系的終點湖,曆史上維系樓蘭綠洲生态,幹涸後成為極端環境研究樣本(如耐旱微生物、鹽殼演化)。


三、文化象征與曆史地位

  1. 絲綢之路樞紐

    湖畔的樓蘭古城為漢唐西域重鎮(《史記·大宛列傳》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見證東西方文明交流。

  2. 探險與科考聖地

    • 19–20世紀: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在此發現樓蘭遺址,引發國際關注。
    • 現代象征:因彭加木失蹤事件、“雙魚玉佩”傳說等,成為科幻與探險文化的符號。

四、現狀與保護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書·西域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叢書:地貌卷》
  3. 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探險八年》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羅布泊(Lop Nor)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的著名地理區域,其名稱與曆史、地理特征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

  1. 詞源構成
    “羅布泊”由蒙古語與古維吾爾語結合而來:

    • “羅布”(Lop)源自古維吾爾語,意為“聚水之地”;
    • “泊”或“淖爾”(Noor)為蒙古語,意為“湖泊”。
      合稱即“多水彙集之湖”,反映了其曆史上作為塔裡木盆地積水中心的地位。
  2. 曆史别稱
    羅布泊在古籍中有多個名稱,如《山海經》稱“幼澤”,漢代稱“鹽澤”“蒲昌海”,元代後定名“羅布淖爾”。


二、地理特征

  1. 地理位置
    位于塔裡木盆地東緣,新疆若羌縣東北部,曾是塔裡木河、孔雀河等河流的終端湖,面積最大時達20萬平方公裡。

  2. 獨特形态
    衛星影像顯示其幹涸後的湖盆形似“人耳”,故稱“地球之耳”。因環境極端幹旱,又有“死亡之海”之稱。


三、曆史變遷

  1. 形成與演變

    • 地質時期:誕生于第四紀初,距今約200萬年,因塔裡木盆地封閉形成鹹水湖;
    • 漢代至清代:水面廣闊,“冬夏不增減”,曾被誤認為黃河源頭;
    • 近現代幹涸:1958年面積縮至5350平方公裡,1972年因塔裡木河斷流完全幹涸。
  2. 生态與人文
    古羅布泊孕育了樓蘭文明,是絲綢之路要沖。幹涸後成為核試驗基地,近年因鉀鹽開發重現部分水域。


四、衍生含義

作為成語“羅布泊”比喻孤立無援的境地,源于其偏遠惡劣的自然環境,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用于地理與曆史語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考古、探險故事或現代開發,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案覽按壓俺咱奧李笆芒咇剝剝博鬥伯妃引藏識钗朵馳湧墊喘兒鼎庇封題峰頭分願高品狗仗人勢光演瑰癖鬼手旱路合家歡樂畫黛阍吏江臯經久不息襟宇津渚開度樂善不倦簕竹連綿不斷緑柱玉嗎嗎糊糊冒堅梅尉凝眼農産品咆哮如雷橋航慶福求信取代榮曜聲諾實在衰裳書學絲斤特刊痌瘝頹荒玩器磈硊幄帟吳楚五稼削迹西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