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捻的意思、发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捻的解释

旧时对 太平天囯 与北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自顷髮捻交訌,中原兵火,故家旧籍,强半散亡。”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嗣因髮捻肇衅,餉需浩繁,始议推广捐例。” 清 沉葆桢 《复奏洋务事宜疏》:“髮捻事起,各省无不捨兵而募勇。” 胡绳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第一章引《筹办夷务始末》:“就今日之势论之,髮捻交乘,心腹之害也。”注“‘髮’指 太平天囯 ,‘捻’为其时在北方与 太平天囯 呼应的农民起义组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捻(fā niǎn)是汉语中对清代两大民间起义势力“太平军”与“捻军”的合称,具有特定的历史政治内涵。以下从词义、背景及权威来源角度分述:


一、基本释义

  1. 词义构成

    “发”指代“太平军”(因太平天国起义者反抗清朝剃发令,蓄长发,故被清廷蔑称为“长毛贼”或“发贼”);“捻”指“捻军”(起源于淮北的民间结社武装,以“捻党”为基础,活动于皖豫鲁等地)。两词合并为“发捻”,是清廷对这两股反清力量的统称。

  2. 历史语境

    该词盛行于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68),常见于清廷官方文书及地方志记载,带有贬义色彩,反映清政府对农民起义的定性。


二、历史背景与影响

  1. 起义关联性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与捻军起义(1853–1868)在后期形成军事同盟。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捻军吸纳部分太平军余部,继续抗清至1868年,史称“太平军捻军联合”时期。

  2. 社会矛盾根源

    两大起义均源于晚清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及自然灾害引发的民变,波及长江、黄淮流域十余省,加速了清王朝统治危机。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明确标注“发捻”为“清代对太平军与捻军的合称”,强调其作为历史专有名词的属性(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来源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注:需订阅访问)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

    指出“发捻之乱”是清廷对咸同时期农民战争的官方表述,反映了统治阶级视角下的定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来源链接: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需机构权限)

  3. 《清史稿·列传》原始记载

    如《洪秀全传》《赖文光传》等多次使用“发捻”一词,佐证其在清代官方文本中的使用惯例(中华书局点校本)。

    来源链接:中国基本古籍库(付费数据库)


四、文化延伸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主要见于历史研究领域。其语义演变体现了语言与政治叙事的互动关系,需结合具体史料辩证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发捻”是清朝中后期历史文献中常见的术语,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太平天国(1851-1864)和北方捻军(1853-1868)两支反清起义势力的合称。其中:

二、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清廷官方表述,如:

三、其他释义

部分辞书(如查字典)提到该词可引申为「思想言行发生扭曲变化」的成语,但此用法在历史文献中罕见,可能与字面拆分解读有关。

四、注意点

现代研究中已较少使用「发捻」这一带有贬义的旧称,多直接称为「太平军」「捻军」。建议查阅《清史稿》或《中国近代史》等权威资料获取更客观的史实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

爆灯花报荒背熟必修科昌富长足传符传骑赐休当政单据迭观发程福不盈眦纲领根钝根证勾越刮絶洸忽酣饱衡门深巷胡部户课嘉量奬惩交伐荆巫谨饰考黜可感炼风搂搜鹿超鸣玉谿逆袭翩连蒲蔽诮诘嶔岑柔茹寡断柔愿如命三萧碑上客沈睡束戈卷甲顺典舒啸飔风素足体要通汇婉僤万雉五犹纤侧啸合下帖席不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