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触谏的意思、触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触谏的解释

犹犯谏。 汉 刘向 《九叹·离世》:“犯颜色而触諫兮,反蒙辜而被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触谏是古汉语复合词,由“触”(冒犯)与“谏”(规劝)组合而成,指以激烈或冒犯的方式向君主进谏,强调不惜触怒权威以达成劝诫的目的。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点:

  1. 字义溯源

    “触”本义为以角撞击(《说文解字·角部》),引申为“冒犯”;“谏”指直言规劝君主(《说文解字·言部》)。二字结合凸显“犯颜直谏”的冲突性。

  2. 典故与用法

    典型见于忠臣死谏场景。如春秋时鉏麑触槐自杀以谏赵盾(《左传·宣公二年》),汉代朱云攀槛谏成帝(《汉书·朱云传》),均体现以极端行为触怒君主,迫使纳谏的牺牲精神。

  3. 文化内涵

    儒家视其为“尸谏”的衍生形式(《礼记·檀弓下》),代表士大夫“文死谏”的伦理观。区别于委婉讽谏,触谏更强调以激烈方式突破君主拒谏的心理防线。

权威参考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依据权威辞书纸质版本及经典文献通行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触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ù jià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臣子不顾个人安危,直言规劝君主,以维护国家或民众的利益。其中“触”意为触犯、冒犯,“谏”指劝谏、规劝。该词常用于描述古代忠臣敢于冒犯君主权威、直言进谏的行为。

二、出处与例句

最早出自汉代刘向的《九叹·离世》:“犯颜色而触谏兮,反蒙辜而被疑”,意为臣子因冒犯君主进谏,反而遭受怀疑和责罚。

三、词义解析

  1. 行为特点:强调进谏时的“冒犯性”,需突破君臣等级界限,带有风险性。
  2. 历史背景:常见于古代政治语境,体现忠臣对君主的责任感。

四、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五、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形容臣子刚正不阿的品质,如:“魏徵以触谏闻名,屡次直言唐太宗过失。”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九叹·离世》原文或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跋疐宝磬暴益悖乱悲丝染抃笑场灶抽抽噎噎楚洁慈航词流翠罗废事分割包围抚边父母负逆服皂戆介昏迈火箭雉尾炬揭调近傍景业九考军帜拷治傀儡戏了了可见儠儠镂冰劚雪漏逗鹿蹄毛坑梅花桩蒙陋粘皮着骨青龙舰球琳曲柄日知录肉糜扫轨沙州圣帝明王盛夏石栗水霤书缺简脱宿祸佻宕投体瓮尽杯干详切小布衫嚣浊喜兵泻溜谢仪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