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磨礱 ”。
“磨礲”(mó lóng)是汉语中的古语词,常见异体写法包括“磨砻”“磨垄”,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磨石
指用来研磨的工具,如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中“磨砻不见其损”,形容磨石本身的损耗特性。
磨治
指用磨石加工器物,如汉代《吴越春秋》记载“刻削磨砻”,描述对木材的精细处理过程。
比喻义:磨练、切磋
引申为对品德或学问的锤炼,如唐代刘禹锡诗“磨砻老益智”,宋代陆游诗“友朋谁与共磨砻”,均强调通过交流与学习提升自我。
负面义:折磨
在部分语境中可表示身心遭受的磨难,如清代钱谦益以“磨礲比德”暗含考验之意。
“磨礲”是一个多义的古汉语词汇,既可指具体工具或动作,也可用于抽象层面的精神锤炼。如需更多例句或考据细节,可参考《金楼子》《吴越春秋》等古籍文献。
磨礲(lóng)是汉字中的一个意义丰富、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它的拆分部首是石(shi),笔画数为石部五画、吕部六画。
据研究,磨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物品-一个磨刀石。在古代的农耕社会,磨刀石是人们维护农具以及刀剪的必备工具之一。它粗糙而有质感的表面寓意着勤劳和坚韧的品质。
在繁体字中,磨礲的写法为「磨礱」。磨礱的石部为「磨」,五画;礻部为「礱」,九画。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磨礲」为例,它的古字写法为石旁边加上貝,形状与今天的「貝」稍有不同。而礻部旁的古字写法为矢旁加上口,矢表示箭,口表示说话。这个写法象征着磨刀石的作用是对话刀剪,为它们传递力量。
磨礲词在现代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勤劳和坚韧,也可以用于形容物体的粗糙和坚硬。例如,“他凭着磨礲的毅力,成功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这句话中,磨礲表达了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除了独立的使用之外,磨礲也可以作为组词中的一部分。在组词中,人们常常用磨礲来形容冷酷、无情等含义。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员工总是磨礬一样,毫不留情。”
磨礲的近义词包括耐劳,坚韧不拔,坚忍不拔等等。而与磨礲意义相反的词汇有柔软,温柔,细腻等。
总而言之,磨礲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代表着坚韧、勤劳和坚硬。通过使用磨礲,我们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或物体的特征,使语言更为生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