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徵士。指不应朝廷以礼征聘的隐士。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聘士彭城姜肱》:“聘士 彭城 姜肱 伯淮 、 京兆 韦著 休明 。”按, 姜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时人慕之。尝遇盗,欲杀之,兄弟更相争死,盗感悔,呼为“徵君”。见《后汉书》本传。
“聘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拼音:pìn shì
词性:名词
核心含义:指不接受朝廷以礼征聘的隐士,强调其拒绝出仕的态度。例如《后汉书》中记载的姜肱,虽被多次征召仍坚持隐居。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应劭《风俗通·十反·聘士彭城姜肱》,描述姜肱兄弟因德行高尚被朝廷征召,却始终隐居不仕,最终被尊称为“徵君”。这种“不应征聘”的行为,体现了古代隐士对名利的淡泊。
需注意与“聘请人才”的现代含义区分。尽管“聘”有“招请”之意,但“聘士”特指“拒绝受聘者”,而非被雇佣者(的解释可能存在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可参考《后汉书》或汉代文献中的具体案例。
《聘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聘请士人,指招聘或雇佣有特定专业知识、技能或才干的人才。
《聘士》的部首是耳,由耳和土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聘士》一词起源于古汉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聘士」。
古代汉字中的字形和现代字形有所不同,在古时候,「聘士」的写法为「聘师」。
1. 公司经理决定聘请一名外籍聘士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这所学校聘请了许多优秀的聘士来担任教师。
聘请、聘任、聘用、人才
招聘、雇佣、任职
解聘、解雇、解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