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聘士的意思、聘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聘士的解释

犹徵士。指不应朝廷以礼征聘的隐士。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聘士彭城姜肱》:“聘士 彭城 姜肱 伯淮 、 京兆 韦著 休明 。”按, 姜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时人慕之。尝遇盗,欲杀之,兄弟更相争死,盗感悔,呼为“徵君”。见《后汉书》本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聘士是汉语古典词汇中表示“受朝廷或官府征召的贤能之士”的专称,词义源于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汉语大词典》将“聘”释为“以礼延请”,“士”指“有才德之人”,二字组合后特指通过礼聘方式被选拔的治国人才。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勉诸侯,聘名士。”东汉郑玄注:“名士,谓不仕者。”说明先秦时期已有通过礼聘方式吸纳隐逸贤才的制度。唐代孔颖达疏解时强调:“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纯,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可见聘士制度具有尊重人才独立性的特点。

从构词法分析,“聘士”属于动宾式合成词,其语法结构在《马氏文通》中归类为“动字加止词”的组合方式。这种构词法在古汉语官职称谓中常见,如“祭酒”“司马”等,体现古代汉语简洁凝练的特征。

现代汉语研究领域,《古代汉语词典》将其与“征君”“隐士”作语义辨析,指出“聘士”强调官方主动延请的行为特征,与被动应征的“征君”、主动隐居的“隐士”形成语义对比,反映古代人才流动的不同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聘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拼音:pìn shì
词性:名词
核心含义:指不接受朝廷以礼征聘的隐士,强调其拒绝出仕的态度。例如《后汉书》中记载的姜肱,虽被多次征召仍坚持隐居。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应劭《风俗通·十反·聘士彭城姜肱》,描述姜肱兄弟因德行高尚被朝廷征召,却始终隐居不仕,最终被尊称为“徵君”。这种“不应征聘”的行为,体现了古代隐士对名利的淡泊。

三、近义与关联概念

四、常见误读

需注意与“聘请人才”的现代含义区分。尽管“聘”有“招请”之意,但“聘士”特指“拒绝受聘者”,而非被雇佣者(的解释可能存在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可参考《后汉书》或汉代文献中的具体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帖翱翱百禽贝壳誖乱崩裂徧戒陛对并驱播荡擘画称乱尺寸千里齿録雠克大当大来感彻攻心弓正管帐鬼头靶法刀轨行还青河隄横死眼河原金闪闪榘矱廉访使连任淋踢龙头杖闾舍旄狄鸣蝉碰股片甲无存钳釱青镂轻兽权篆羣处赏高罚下稍饩折登水成岩殊境搪挨唐圃天文地理凸版印刷推心致腹王御往辙袜綫温粹呜呃响鼻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