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节的意思、龙虎节的详细解释
龙虎节的解释
饰有龙形、虎形的符节。古代龙形符节用于泽国,虎形符节用于山国。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一:“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龙虎节》:“ 唐 节制皆从太府寺,准《三礼》定之。《周礼》云:‘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词语分解
- 龙的解释 龙 (龍) ó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 虎节的解释 . 周 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
专业解析
龙虎节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符信制度,特指一种镌刻龙纹与虎纹的符节,象征帝王授予的军事或外交权力,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与仪式性。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形制与功能
龙虎节由两部分组成:
- 龙节:刻有龙形图案,代表天子威仪,多用于邦国朝聘、使臣出使等重大外交场合,象征和平使命(《周礼·地官·掌节》)。
- 虎节:饰以虎纹,象征军事统帅权,通常由将领持之调兵遣将,如《宋史·舆服志》载:“虎符……以发兵,取其威猛也。”
二者合称“龙虎节”,是君主授权臣下行使特殊职权的信物,功能类似虎符但等级更高。
二、文化象征
- 权力象征:龙喻天子,虎喻将帅,体现“君命神授”与“兵权合一”的统治逻辑(《礼记·礼器》疏)。
- 阴阳调和:龙属阳,主天;虎属阴,主地,暗合天人感应思想(《淮南子·天文训》)。
- 祥瑞寓意:龙虎自古为瑞兽,如《周易·乾卦》以“云从龙,风从虎”喻君臣际会,赋予符节神圣性。
三、历史演变
- 起源:可追溯至周代“牙璋以起军旅”(《周礼》),汉代始分龙、虎二节。
- 鼎盛:唐代完善符节制度,《唐六典》规定“龙节八,虎节六”,按事权分级授予。
- 衰落:宋元后随中央集权强化,符节逐渐被印玺取代,但“龙虎”作为权力意象仍存于文学(如文天祥《正气歌》“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参考文献
-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宋史·舆服志》,中华书局标点本。
-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2014年。
-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出版社,2016年。
(注: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数据库;现代研究著作需查阅图书馆或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龙虎节”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符节制度,主要用于外交或行政使节出行时的身份凭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龙虎节”是龙节与虎节的合称,分别指代两种不同形制的符节:
- 龙节:饰有龙形图案,用于泽国(多水域的地区)。
- 虎节:饰有虎形图案,用于山国(多山的地区)。
2.历史与出处
- 起源可追溯至《周礼·地官·掌节》,记载周代根据不同地理环境颁发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平原)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 符节材质为金属(如铜),铸造对应动物形象,象征使者的权威与使命。
3.功能与象征
- 身份凭证:使者持节代表国家执行任务,如出使、征税、巡行等。
- 地理标识:通过符节图案区分使者来源或任务区域(如山、泽),便于沿途关卡识别。
4.文化引用
- 唐代刘禹锡在《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輓歌》中提及“五驅龍虎節”,反映其作为权力象征的文学意象。
-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唐代符节制度延续周礼传统。
5.演变与泛化
- 后世“虎节”逐渐泛化为符节的代称,如宋代王安石诗句“提封虎节严”,泛指官员的权柄。
总结来看,“龙虎节”是古代地理与政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兼具实用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原文或唐代典章制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蜡白日见鬼悲愤填膺背峞兵马避怨齿颊生香赤贫臭不可当出卖丹火得马折足灯檠断疑笵铜飞鹰走狗風纜高悬秦镜各取所长謌咏功高震主勾差钩盘狗屎恒象鹤翼围哗讦璜璜皇庭徽商回滩驾鲤骄謇饥饿既然聚沙开司米梨花大鼓没摆布浓缛平隰奇迈青帏憩赏撒科打诨杀着省静盛开尸素十指露缝守身霜毛笋皮梭动慝怨体操彤廷讬业污蔑衅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