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出现的某些预示吉凶的天象。《左传·昭公十七年》:“天事恆象,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 杜预 注:“天道恆以象类告示人。”《后汉书·襄楷传》:“帝以 楷 言虽激切,然皆天文恆象之数,故不诛。”《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初, 汉 熹平 五年,黄龙见 譙 …… 颺 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復见。天事恆象,此其应也。’”
“恒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与经典文献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构成 “恒”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常也,从心从舟,二心相续之形”,本义指永久、经常的状态,如《诗经》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即取此意;“象”则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周易·系辞》载“天垂象,见吉凶”,指可感知的现象或规律。二字合称“恒象”,指代恒定不变的现象或规律。
二、经典文献内涵 在《周易》体系中,“恒象”与“变象”相对,特指天地运行中稳定可循的法则。如《周易·恒卦》彖传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礼记·中庸》亦言“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均强调恒常之道蕴含的规律性。汉代郑玄注《易纬通卦验》时,将日月运行、四时代序称为“大恒之象”。
三、哲学引申义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拓展其义,提出“理之恒象,事之定理”,将自然界的恒定现象与儒家伦理的永恒准则相联系。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则从实证角度论述“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恒象”,赋予其物质运动规律的含义。
主要参考资料:
“恒象”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来源和背景理解:
基本解释
指恒定不变的形象或状态,强调持久性和稳定性。源自《孟子·尽心上》中“人之恒象,其犹天之恒象乎?”的论述,倡导人应如自然规律般保持一贯的品德与行为。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逆境、诱惑中保持坚定态度,如“他面对挑战始终恒象,展现了非凡的定力”。
基本解释
指预示吉凶的常见天象,带有占卜色彩。例如《左传·昭公十七年》提到“天事恆象”,认为自然现象与人间祸福相关。
文献例证
《后汉书·襄楷传》等古籍记载了通过观测恒象推测国运、灾变的案例,如“黄龙见譙”被视为帝王兴起的征兆。
在命理学中,“恒象”被引申为特定符号的固定象征,如甲乙木代表官运、丙丁火象征学业等(参考道客巴巴资料),但此用法属于专业领域,日常较少涉及。
现代语境下,“恒象”多指稳定的品德或状态;古籍中则与天象占卜相关。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阿妳贝壳閟绝伯牧唱始禅门扯谈词气寸忱大群大小山方桌拊缶附事怪幻归计諕煞怀橘呼雉呵卢佳对兼天介独敬贤礼士景阳空迫骷髅髡跣略人连阁疗渴列屋灵肉笼脱録白卖剑买犊蛮鞭莫者目不别视难以预料泥常前哨器略寝湮秋影屈礼如运诸掌十眉图授甲淑茂素床随即童隷乌翅雾丝象犀相依为命献殷勤小康小人得志夕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