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嚼齧的意思、嚼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嚼齧的解释

咬啮。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于其远险……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 唐 杜甫 《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 嚼囓 ”。 唐 韩愈 《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腭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嚼齧”是汉语词汇,指咬啮、啃咬的动作,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用牙齿咬碎或啃咬物体,常带有破坏性。例如《宣和遗事》中描述蛟龙作祟时,“人畜在炁中者,輒皆嚼嚙,伤人甚众”,强调咬啮带来的伤害。

  2. 文献出处

    • 三国魏·阮籍《元父赋》提到“熊虎是生,故人民被害嚼啮”,以猛兽咬人比喻险恶环境。
    • 唐代杜甫《哀江头》中“白马嚼啮黄金勒”,描写马咬金属马具的动作。
    • 韩愈《陆浑山火》用“齿牙嚼啮舌腭反”形容激烈场景中的撕咬。
  3. 异体字与通假
    该词存在多种写法,如“嚼啮”“噍啮”“嚼囓”等,均为同义异形词,古籍中常混用。

  4. 综合解释
    除字面意义外,部分语境中隐含反复折磨或精神层面的“啃噬”,如阮籍赋中借自然险恶暗喻社会压迫。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参考《宣和遗事》《杜工部集》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嚼齧的意思

《嚼齧》(音jué niè)又写作《嚼噏》(音jué lì),是一个汉语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吞咽困难或者咀嚼不畅的状态,常常用来形容食物吃得很艰难。

拆分部首和笔画

《嚼齧》的拆分是“口”、“骨”和“齒”。根据部首索引,它的部首是“口”,其中“骨”是构成这个字的偏旁,表示与骨骼有关,而“齒”则是描述了牙齿。

这个词的总笔画数是17画,其中“口”部为3画,“齒”部为12画,而“骨”部为2画。

来源和繁体

《嚼齧》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朝。它是由秦朝时的文字衍生而来的。在繁体汉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嚼齧」。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字形变体会有一些不同,与现代汉字有所出入。例如,在先秦时代,「嚼齧」的写法是「摷齧」,其中的部首「骨」被写作「手」。

例句

1. 她牙齿疼得厉害,食物吃起来嚼齧不尽。

2. 这块牛肉非常硬,必须细细嚼齧才能吞下去。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更齧(gēng niè,更加嚼齧)、齧齒無響(niè chǐ wú xiǎng,嚼齧没有声音)。

近义词:咀嚼、品嚐。

反义词:顺畅、易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