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举的意思、纠举的详细解释
纠举的解释
亦作“糺举”。督察举发。《后汉书·桓帝纪》:“长吏臧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后汉书·皇甫规传》:“今臣还督本土,糺举诸郡,絶交离亲,戮辱旧故,众谤阴害,固其宜也。”《北齐书·窦泰传》:“ 泰 以勋戚居臺,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 宋 欧阳修 《再论按察官吏状》:“乞朝廷选差按察使,糺举年老、病患、赃污、不材四色之人,以行澄汰。”《清史稿·世祖纪二》:“今后各宜洗濯自新,务尽职事,并许督抚纠举,都察院考覈以闻。”
词语分解
- 纠的解释 纠 (糾) ū 缠绕:纠缠。纠纷。 矫正:纠偏。纠正。 集合(含贬义):纠合。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举的解释 举 (舉)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网络扩展解释
“纠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纠举”由“纠”(纠正、督察)和“举”(检举、揭发)组成,核心含义为督察、检举或揭发,尤其指对公职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监督举报。例如《后汉书》中记载:“长吏臧满三十万而不纠举者,刺史、二千石以纵避为罪”,即强调对官员贪腐行为的监察责任。
二、使用场景
- 法律与监察领域
现代语境中,“纠举”多用于司法或行政体系,如检察机关对犯罪行为的揭发(例:“纠举犯罪是检察机关的重任”),或监察机构对公职人员的弹劾(例:“官员因利益输送被纠举弹劾”)。
-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古代文献中,“纠举”常指上级对下级的督察,如《清史稿》提到“督抚纠举,都察院考核”,体现层级监督机制。
三、延伸与辨析
- 与“检举”的区别:纠举更强调官方或制度化的监督行为,而“检举”可泛指个人或非正式的举报。
- 日常误用:部分词典提到“因小事争吵”的引申义(),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语境判断。
四、相关案例
- 台湾地区曾通过“监委”纠举案,针对官员收受利益行为进行问责。
- 古代《奏弹刘整》文书中,记载了宗族内部未及时纠举连带责任的案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法律条文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后汉书》《清史稿》等历史文献,或查阅监察法规。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纠举》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纠正和举报。下面是关于《纠举》的一些相关信息:
- 部首和笔画:《纠举》的部首是“纟”,整个字共有8个笔画。
- 来源和繁体:《纠举》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然而,《纠举》这个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主要区别可能在于一些细微的笔画形状。
- 例句:他到负责纪律管理的部门举报了同事的违规行为,是一个很勇敢的纠举行动。
- 组词:《纠举》可以组成一些其他词语,如纠举制度、纠举对象等。
- 近义词:《纠举》的近义词包括举报、揭发等。
- 反义词:《纠举》的反义词可以是包庇、掩盖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