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典的意思、九典的详细解释
九典的解释
泛指古代的经典著作。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下帷高枕,游神九典,精义賾隐,味道居静。” 晋 葛洪 《广譬》:“披九典乃觉墙面之篤蔽,闻王道乃知拘俗之多迷。”
词语分解
- 九的解释 九 ǔ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笔画数:; 部首:丿; 笔顺编号:
- 典的解释 典 ǎ 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引经据典。 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掌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范。典雅。典礼。典型。 指典礼:盛典。大典。 主持,主
专业解析
九典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两大体系:
一、儒家经典体系
指九部核心儒家典籍,其具体组成随朝代演变:
- 唐代"九经":以《周易》《尚书》《诗经》为基础,加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形成九部官定经典。
- 扩展范畴:宋代后常将《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纳入,与"九经"并称"十三经",但"九典"仍保留对核心经典的统称属性。
二、道教典籍体系
道教术语中,"九典"指"三洞四辅"分类下的经书总汇:
- 三洞:洞真(上清经)、洞玄(灵宝经)、洞神(三皇经),每洞分十二部类,共三十六部尊经。
- 四辅:太玄部(辅洞真)、太平部(辅洞玄)、太清部(辅洞神)、正一部(贯通三洞),辅助诠释核心经典。
此体系源于南北朝《三洞经书目录》,奠定《道藏》编纂基础。
用法示例
- 儒家语境:"九典之文,焕乎可述"(《宋史·选举志》),强调经典教化功能。
- 道教语境:"总三洞四辅,合为九典"(《云笈七签》),指代道教经书体系。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国道教协会. 《道教大辞典》. 华夏出版社.
- 任继愈主编. 《宗教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九典”是汉语中的一个词语,主要泛指古代经典著作,但在不同文献中对其具体内涵存在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九典”的核心含义是指古代重要的经典文献合集,常以“九”代指数量众多或地位崇高。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如“游神九典,精义賾隐”,强调通过研读经典来探索深奥道理。
二、具体指代
关于“九典”包含的具体典籍,存在两种主流说法:
- 《汉书·艺文志》体系:包含《周易》《诗经》《春秋》《礼记》《乐》《论语》《孝经》《尚书》《小学》。
- 其他常见列举: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国语》《论语》。
(注:部分文献存在重复或差异,如《周易》与《易经》可能被视作同一典籍的不同名称)
三、词源与象征意义
- “九”的寓意: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象征尊贵与完整,如“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 “典”的内涵:指经过时间沉淀、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如《说文解字》中“典”的本义为“五帝之书”。
四、用法与延伸
在古汉语中,“九典”常用于强调对经典的尊崇与研习,如葛洪提到“披九典乃觉墙面之篤蔽”,比喻通过学习经典可破除蒙昧。
五、补充说明
需注意,“九典”并非固定指代某九部书,而是泛指经典合集。具体书目可能因朝代、学派不同有所调整,其核心意义在于体现古代文化对典籍传承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爱不忍释薄弱畅意尘界侈缋齿暮翠羽帐荡掉道家登跻动能定理端坐蠹鱼友二世发难反覆无常伏石割据更名改姓关揵冠履衮敛顾盼自豪覈议洪化怳悸驩虞佳辰将天就地酷耽劳务厉疾礼贶柳叶戾行莽眇渺不足道木酪闹混内常侍蓬筚生辉迁种青龙幡魌魋讪鄙上流社会舍短取长蜃綍省睡十剂市井小人事宽即圆説东忘西堂封透骨金颓伤外郭象恭霄路卸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