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魏书·萧衍传》:“ 衍 将 姜庆真 袭陷 寿春 外郭,州军击走之。”《明史·王杼传》:“筑京城外郭,修 通州城 。”
“外郭”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应用领域有所不同,以下为综合解释:
外郭(拼音:wài guō)主要指古代城池结构中,位于内城外围加筑的第二道城墙。例如《明史·王杼传》记载“筑京城外郭”,即指此类防御工事。
建筑学定义
在城池建造中,外郭是内城的外围屏障,用于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例如北魏时期《魏书》提到“袭陷寿春外郭”,说明其战略重要性。
钱币学术语
在钱币领域,外郭指钱币外周的突出边缘部分,又称“外缘”“边郭”。这类术语常见于古钱币鉴定。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物体的外围结构或表面特征,例如“事物的外郭”指其外部形态。
如需更多历史案例或专业术语解析,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外郭,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围绕着主体或核心的外部边缘部分。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者建筑物的外部部分。
外郭的第一个字是“外”,它由“八”和“口”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五笔写法。
郭的第一个字是“郭”,它由“邑”和“各”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十五笔写法。
外郭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笔记中,用来描述城市的外围边界。在古代社会,城市的标记通常是有城墙环绕,并且在城墙外有外围建筑物,这个建筑物就被称为外郭。
繁体字中,“外郭”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外郭在古代的写法略有不同,但字形整体上保持一致。
1. 这座宫殿由五重外郭组成,层层相套。
2. 公司决定拓宽外郭,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
内外郭、绕城郭、外郭线
外围、边缘、周边
核心、主体、中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