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稽察。《新唐书·李勉传》:“西南夷舶岁至纔四五,讥视苛谨。 勉 既廉絜,又不暴征,明年至者乃四十餘柁。”
“讥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稽察、审查。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讥视”指对事物或行为进行稽查、监督,强调通过细致观察来检查是否符合规范。该词出自《新唐书·李勉传》中的记载:“西南夷舶岁至纔四五,讥视苛谨。”意为当时对西南地区外来商船的审查非常严格。
词义解析
历史用例
在唐代官员李勉的治理下,因他廉洁且减少苛税,原本每年仅四五艘的外来商船增至四十余艘。原文“讥视苛谨”反映了当时官方对贸易活动的严格监管。
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于古籍或历史研究场景。近义词可参考“稽查”“监察”等。
提示: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古代监察制度或相关词汇演变,可参考《新唐书》等史料文献。
讥视是一个汉语词汇,既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它的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持轻蔑、嘲笑的态度。
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言部(讠)和目部(视),其中言部是声音的意符,而目部指的是与视觉有关的意符。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讥视这个词的古汉字写法是「讠」和「眙」。其中「讠」也可以写作「讦」,表示言语,「眙」表示斜视或轻视。
在繁体字中,讥视可以写作「譏視」。这种写法保留了「譏」字的本义,即嘲笑、讥讽。
以下是一些讥视的例句:
1. 他对那位失败的演说家充满了讥视。
2. 她无视了那些讥视她的目光,继续前进。
讥视的组词包括:讥笑、讥讽、讥刺、讥骂等。
与讥视意义相近的词汇有:嘲笑、轻蔑、厌恶等。
与讥视意义相反的词汇有:赞赏、尊重、钦佩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