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e under another’s roof;live on dependence of sb.;be (live) under sb's subjugation (thumb);rely on sb. for support;have one's feet (kness,legs) under sb's mahogamy] 比喻依附别人,不能自立
指借居他人门下。亦喻指因袭或依附别人。《南齐书·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二:“若一步一趋,描写古人,已属寄人篱下。”《红楼梦》第九十回:“ 薛蝌 回到自己屋里,吃了晚饭,想起 邢岫烟 住在 贾 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况且又穷,日用起居不想可知。”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九:“他在工商界老是寄人篱下,是不甘心的。”
“寄人篱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ì rén lí xià,以下从语义、来源、情感色彩等方面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或现代用例,可查看来源网页(如、8、12)中的完整分析。
寄人篱下是一个成语,意为在他人家中寄居,没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
寄人篱下的部首拆分为宀、人、⺮,其中“⺮”是“篱”字的部首。寄人篱下的总笔画数为15画。
寄人篱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赵世家》中,原文为:“寄人鸢鸟之尾,好久不得展转!”后来演变为现在的成语:“寄人篱下”。在繁体字中,寄人篱下的写法仍然是「寄人籬下」。
在古时候,寄人篱下的写法有一些变化。常见的古代写法是「棘人篱下」,使用了「棘」字代替了后来的「寄」字。此外,还有一种古代写法是「藜人笆下」,使用了「藜」字和「笆」字代替了后来的「寄」字和「篱」字。
他因为失业就一直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住所。
寄宿、寄居、宿舍、寄托、寄予
随波逐流、漂泊无定
自立自强、独立自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