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纂的意思、都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纂的解释

总编。《旧唐书·宪宗纪上》:“史官 李吉甫 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 吉甫 都纂其事,成书十卷。”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都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总编/汇总编纂
    该词的核心含义指“总编”或“汇总编纂”,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时,“吉甫都纂其事,成书十卷”,即李吉甫负责汇总编纂事务,最终完成十卷著作。

  2. 现代白话词汇
    属于现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词汇,古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描述统筹整理的工作场景。


二、其他解释争议

部分来源(如)将其视为成语,解释为“不同人才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并拆分“都”为统治者、“纂”为编纂,强调团队合作。然而,这一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


三、用法与示例

注:拼音标注为dōu zuǎn(非“dū zuǎn”),需注意声调区别。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说文解字》相关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二

《都纂》是一个古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集合、编纂。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阝”和“纟”。其中,“阝”是表示城邑的意思,而“纟”则表示纱线。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来形容人们将各种资料、事物集合起来进行编纂的过程。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语的写法为「都纂」。繁体字通常保留了汉字古代的原貌,所以可以更好地展现汉字的历史变迁。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稍微有些不同。例如,古代的汉字没有规定的笔画数目,而是依据个人写字风格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古代汉字的形状也较为独特,具有更多的曲线和变化。 有关《都纂》这个词语的例句可以是:“这本书是经过多位专家精心都纂而成的。”在这个例句中,词语“都纂”表达了这本书是由多位专家集合各种资料进行编纂而成的意思。 除了《都纂》之外,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都市纂编”表示都市资料的编纂,“全纂目录”表示所有目录的集合。 近义词方面,与《都纂》相关的词语有“辑录”、“编纂”等,它们都具有集合、整理信息的意思。 反义词方面,与《都纂》相对的词语可能是“散失”或“分散”,这两个词语表示信息散落或分散的意思。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