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冻荄的意思、冻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冻荄的解释

经冬的草根。 宋 杨万里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诗:“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疎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冻荄的汉语词典释义

冻荄(dòng gāi)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冻”与“荄”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冬季因严寒而冻结的植物根茎。以下为详细释义及权威参考依据:

一、字义解析

1. :指液体遇冷凝结,引申为寒冷使物体硬化。《说文解字》释:“冻,仌也”(仌即“冰”的古字),强调低温导致的凝固现象

  1. :特指草木的根须。《尔雅·释草》注:“荄,根也”,《说文解字》进一步说明:“荄,草根也”,专指埋于土中的植物根系

二、完整释义

冻荄深冬时节被冰雪冻结的草本植物根部。此词多用于描写严酷自然环境中植物生存状态,常见于古典诗文。例如《汉书·晁错传》有“夫胡貉之地,阴积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发之不顺,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虽古名将不过也。”的记载(未直接使用“冻荄”,但描述极寒环境),间接体现古人对冻土植物的认知

三、相关概念延伸

1. 冻土:与冻荄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指零摄氏度以下含冰的土壤(《地理学名词》)

  1. 宿荄:指越冬的植物根茎,强调其生命延续性(《农政全书·树艺篇》)

四、典籍用例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载:“严霜冻荄,非覆育之所及”,以冻荄比喻极端环境下生命的脆弱性,体现其文学意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在“草部”详述植物根系越冬特性,如“甘草,宿根越冬,春发新苗”,可佐证冻荄的植物学背景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508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320页)等权威辞书,并援引经典文献用例佐证。因古籍原文无网络公开链接,来源标注依据纸质文献版本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冻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òng gāi,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指经冬的草根,即经过冬季严寒后保存下来的植物根部。这一释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及多部字典的注解(、)。例如宋代杨万里的诗句:“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即以“冻荄”形容初春时从冻土中萌发的草根。


2.扩展解析


3.注意差异

部分来源(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寒冷到草木凋零”,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且与其他字典释义冲突。建议以草根为核心含义,结合诗句理解其文学意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宋代诗词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爱沙尼亚人抱惭变生不测变造博闻慈光从恶如崩丛箭萃萃发稿发踪指使风猋封金挂印冯怒纷乱光板板覈论鬟鬓晃板黄支虎门销烟祸福倚伏活沙焦金流石唶唶经纬谨选霁天蹶角受化钧听扣角狼突豕窜勒停陵上临界状态没誊那摩跌囊缩内刚牛角号平衍旷荡披雪钳口结舌砌累崎峭拳头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马榷率三至盛阴寿终正寝霜芬汤谷通缛退步外生枉驾羲爱险阨翔嬉辖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