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蒜。《东观汉记·李恂传》:“为 兖州 刺史,所种小麦、胡蒜,悉付从事,一无所留。”《齐民要术·种蒜》引 晋 郭义恭 《广志》:“蒜,有胡蒜,小蒜。” 宋 范成大 《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戏题》诗:“幸脱蔞藤醉,还遭胡蒜熏。丝蓴乡味好,归梦水连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蒜》:“ 胡国 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
胡蒜是汉语中对大蒜的早期称谓,特指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蒜种,具有鲜明的词源特征与历史背景。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析:
“胡”的含义
在古汉语中,“胡”多指代古代中国北方及西域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后引申为“来自异域”之意。因此“胡蒜”即指明该物种原产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胡”的释义。
“蒜”的指代
“蒜”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荤菜”,指具辛辣气味的百合科植物。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已有“八月收蒜”的记载,但本土蒜种(小蒜)与胡蒜形态有别。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
传入时间
据《齐民要术·种蒜篇》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指出胡蒜由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2世纪)引入中原。
来源:《齐民要术》(贾思勰,北魏)。
物种区分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明确区分:“中国初惟有小蒜,后因汉人得胡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大蒜以别之。”印证“胡蒜”即今之大蒜(Allium sativum L.)。
来源:《本草纲目》(李时珍,1596年)。
从“胡蒜”到“大蒜”
唐宋以后,“胡蒜”因种植普及逐渐改称“大蒜”,以区别于本土小蒜(Allium scorodoprasum)。宋代《尔雅翼》载:“蒜有大、小二种,张骞始得大者。”
来源:《尔雅翼》(罗愿,南宋)。
现代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大蒜”为“百合科植物……地下鳞茎味辣,供食用”,而“胡蒜”作为历史词条,标注为“大蒜的古称”。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胡蒜传入后迅速融入中国饮食与医药体系:
来源:《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2009年)。
“胡蒜”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在少数语境中,“胡蒜”被用作成语,形容“不懂事、不知好歹的人”,比喻言行不合时宜、缺乏判断力。例如:“这人做事像胡蒜一般,总让人哭笑不得。” 此用法较少见,多见于口语或地方性表达。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对胡蒜的记载(如《齐民要术》《东观汉记》),可参考、7的来源。
暧曃半升布缨采蓄唱辞尘霾次级耽习大是大非地平面动物园冬蛰趸售督训度制分队風風火火風輕雲淡風信子各样工贼话题惠文户枢不朽贾鵩监乡劫争金绶进退中绳极天蟠地捄偏嫏环阑语廉素力本龙蛇火埋车门下督迷山磨缠磨砖成镜奶妈剖悉荣啓期如火燎原入睡桑榆煖三田森张市歌诗声树君锁厅讨闹条绪窝里翻屋漏雨夏蚕屑泪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