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一种苔藓。亦称蔓金苔、夜明苔。色如黄金,可用以照明。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祖梁国 献蔓金苔,色如黄金,若萤火之聚,大如鸡卵,投於水中,蔓延於波澜之上,光出照日,皆如火生水上也……宫人有幸者,以金苔赐之,置漆盘中,照耀满室,名曰‘夜明苔’;著衣襟则如火光。” 唐 杨炯 《青苔赋》:“别生分类,西京 南越 ,则乌韭兮緑钱,金苔兮石髮。”
“金苔”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传说植物,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金苔是一种传说中的苔藓类植物,又称“蔓金苔”“夜明苔”。其颜色如黄金,具有发光特性,可用于照明。
特性与用途
据晋代王嘉《拾遗记·晋时事》记载,金苔投入水中会随波蔓延,光照下“如火生水上”;若置于漆盘中,可“照耀满室”,甚至附着在衣襟上会发出火光。古代宫廷中曾作为赏赐之物,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拾遗记》,唐代杨炯的《青苔赋》也提及类似描述,但未直接使用“金苔”之名。后世词典(如《汉典》)多沿用古籍释义,强调其神话色彩。
文化意义
金苔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生物的想象,常被赋予祥瑞或奇幻色彩,多见于志怪文学中。
金苔并非真实存在的植物,而是古代文学创作的虚构物种,象征光明与珍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拾遗记》及《青苔赋》原文。
《金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一种黄金色的苔藓。
《金苔》的部首是「钅」(钱)和「艹」(草),共有16个笔画。
《金苔》这个词的来源主要是描写一种闪闪发光的黄金色苔藓,生长在青山绿水之间。
《金苔》的繁体字为「金苔」。
在古代,「金苔」这个词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所用的汉字仍然是「金苔」。
1. 山谷间长满了金苔,美不胜收。
2. 朝霞映照下,湖面上的金苔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3. 碧水青山与金苔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1. 金茶:指用金苔炒制而成的茶叶。
2. 金液:指含有金苔成分的液体。
3. 金石:指古代铭刻文字或图案的石头。
1. 金色苔藓
2. 金光苔藓
3. 金辉苔藓
1. 青苔:指一种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绿色苔藓。
2. 灰苔:指一种颜色较浅的苔藓。
3. 褐苔:指一种颜色较深的苔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