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哀顺变”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于劝慰失去亲人的生者,其含义和使用方式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详细阐释:
字词解析
文化渊源
该成语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古人认为过度悲痛会摧毁生者,因此主张以礼仪节制哀思,同时顺应生死规律。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吊唁场合,表达对逝者家属的关怀,如:“请节哀顺变,保重身体。”。现代也引申用于劝慰遭遇其他重大挫折的人,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常见误区
深层意义
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中“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既承认情感宣泄的合理性,又强调心理调节与生活重建的平衡。
示例用法:
“得知伯母离世,我们深感痛心。望您节哀顺变,若有需要帮忙之处请随时告知。”(此语境下,成语后接具体支持承诺更显真诚)
“节哀顺变”这个词是用来安慰和劝导失去亲人的人,意思是在丧亲之痛中要保持节制、顺应变故。它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民俗文化。
“节哀顺变”可以拆分为:节(日)+ 哀(忧悲)+ 顺(顺从)+ 变(改变)。它们的部首分别是节、心、页、又,总计6个笔画。
“节哀顺变”一般认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道哀而不伤,生而不害。其哀顺以事亲者,其能乎哉?”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成为安慰亡者家属的一种常用语。
在繁体字中,节哀顺变的写法分别为:節哀順變。
古时候“节哀顺变”是以简化的字形呈现,如“节”字会写作“孑”,“顺”字会写作“川”,但发音和意义与现代汉字相同。
他在丧偶后深感悲痛,但还是努力节哀顺变,逐渐走出了低谷。
丧偶、亲人、节制、顺从、变故
宽慰、告慰、抚慰
悲痛、绝望、抗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