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诗的意思、进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诗的解释

进献诗章。 清 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卷十八:“儒臣进诗称颂,因俯用 齐召南 韵,作四律,勒於壁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进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指臣子或文人向君主、尊长呈献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这种行为在古代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中具有特定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进"的含义

    "进"在此处指"呈上、进献",含恭敬之意。《说文解字》释"进"为"登也",引申为向上级或尊者奉呈物品(如《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

    来源:《说文解字注》

  2. "诗"的含义

    "诗"指有韵律的文学作品,《毛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强调其抒情言志功能。古代诗歌常被用于政治讽谏或歌功颂德。

    来源:《毛诗正义》

  3. "进诗"的合成词义

    结合二者,"进诗"特指通过正式礼仪向君主或尊长敬献诗歌,常见于宫廷仪式、科举考试或特殊庆典(如唐代新进士向皇帝进献"行卷诗")。

    来源:《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1. 政治功能

    先秦时期已有"献诗"制度(《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汉代后发展为臣子借诗歌委婉讽谏或颂扬帝王德政的方式。

    来源:《汉书·艺文志》

  2. 科举与礼仪

    唐宋时期,科举考生常向主考官或权贵进诗以展示才华(称为"行卷"),如白居易向顾况进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来源:《唐摭言》卷六

  3. 仪式化场景

    在元旦、冬至等宫廷大典中,官员需进献应制诗(如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此类诗歌多遵循固定格式。

    来源:《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五


三、文学史中的典型案例

  1. 讽谏类

    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被视作"为君、为臣、为民而作"的进诗典范,如《卖炭翁》暗讽宫市之弊。

    来源:《白氏长庆集》卷三

  2. 颂圣类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为典型应制诗,体现盛唐气象。

    来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

  3. 干谒类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欲济无舟楫"隐喻求荐之意,属唐代文人进诗求仕的范例。

    来源:《孟浩然诗集校注》卷三


四、权威典籍佐证

  1. 《周礼·春官·大司乐》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反映诗歌在官方教育中的仪式性功能。

  2. 《文心雕龙·章表》

    刘勰称"进诗"属"肃恭节文,条理首尾"的正式文书,需符合礼制规范。

  3. 《宋史·礼志》

    记载南宋元旦大朝会"群臣进诗称贺"的仪轨,体现其制度延续性。


"进诗"作为中国古代礼制与文学的交汇点,既是政治沟通的媒介,也是文化权力的象征。其核心在于通过诗歌实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毛诗序》)的社会功能,这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进诗”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ìn shī,其核心含义为进献诗章,多指臣子或文人向君主、上位者呈献诗作以表达颂扬或忠诚之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通过诗歌形式向上位者(如皇帝、官员)进献作品,常见于古代礼仪或政治场合。例如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儒臣曾“进诗称颂”,皇帝依韵作诗并刻于壁上。

  2. 结构拆分

    • 进:半包围结构,本义为“向前移动”,引申为“呈上、进献”。
    • 诗:左右结构,指诗歌或韵文,此处特指用于进献的文学作品。
  3. 历史用例
    唐代皇甫坦的《进诗》中写道:“皇图巩固中兴业,帝祚遐昌亿万年”,通过诗歌祝福国家兴盛,体现了“进诗”的实际应用场景。


语境与延伸


权威来源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白面儒生颁扬本府便附侪等惩一戒百存项黛尖胆俞地下铁道对心眼芳旨飞軨疯话傅导覆篑干端坤倪膏粱年少个个冠绂核物华采简牒荐臻解铺冏然炕席磊落轶荡凌殄藜菽龙夷痝鸿蒙以养正明姿摹调蛨虴启居齐账泉户劬精觞豆商算捎泊私回台严天从佃器跳丸庭旅通启统戎颓放闻名遐迩窝里斗五言长城五子棋厢官纤维作物哮呼西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