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秘籍。秘藏的珍贵书籍。《晋书·荀崧传》:“西阁东序,河图祕书禁籍;臺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
(2).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等的竹片,悬于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后亦泛指登载宫中供职人员姓名、身份的册籍。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因兹告请,遂曲軫於深慈;悉与荡除,俾再通於禁籍。”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启》:“民兵文具,禁籍虚员。” 明 李东阳 《题屠司寇元勋小像》诗之一:“科名随禁籍,从此达宸旒。”
“禁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古代宫廷或官方机构收藏的珍贵典籍,通常不对外公开。例如《晋书·荀崧传》提到“西阁东序,河图祕书禁籍”,说明这类书籍与重要文献、祭祀记录等并存于宫廷。
以上解释综合了《晋书》、宋代文献等历史记载,具体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进一步考证。
《禁籍》是一个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禁止、限制人们阅读或传播某些书籍或文献。
《禁籍》这个词的第一个汉字"禁"的部首是示,第二个汉字"籍"的部首是竹。其中,"禁"字共有8画,"籍"字共有20画。
《禁籍》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书籍中,用来描述政府或统治者对特定书籍的限制。在繁体字中,"禁"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籍"字的写法为「藉」。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经历了演变和变体,与现代汉字有一定的差异。然而,《禁籍》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基本保持一致,没有较大的变化。
1. 古代封建社会对一些禁书实行了禁籍之令。
2. 这本书因为涉及敏感政治内容,被列入了禁籍。
禁书、禁忌、学籍、籍贯、编籍
禁书、禁止、限制、封锁、查禁
公开、自由、开放、允许、解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