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事的意思、十事的详细解释
十事的解释
(1).佛教指十个方面所造的善业、恶业。《四十二章经》:“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
(2).特指“十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 吠舍釐城 懈怠苾芻,谬于戒律,有十事出,违十力教。”参见“ 十善 ”、“ 十恶 ”。
词语分解
- 十的解释 十 í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成。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 事的解释 事 ì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办法:光着急也
专业解析
“十事”的汉语词典释义及考源
“十事”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十件事项或十条纲领,常用于指代历史上重要的政策主张或条目分明的计划。其释义可从以下两个主要层面理解:
一、 泛指十项具体事务或条目
- 这是“十事”最基础的字面含义,即数量词“十”与名词“事”的组合,指代十件具体的事情、条目或措施。
- 示例与来源: 此用法可见于古代典籍中对具体事务的列举。例如,《礼记·文王世子》中提及教育世子的内容涉及多方面要求,后世注疏或概括时可能归纳为若干要点,虽非特指“十事”,但体现了“数事”的用法模式。更直接的例证可见于历代臣子奏疏或政论中分条陈述的建议,如宋代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前所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明确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此处的“十事”即指十条具体的改革措施 (参见《宋史·范仲淹传》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相关记载,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 特指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的核心纲领
- 在历史语境中,“十事”常特指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8年)所上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万言书》)中系统阐述的变法主张。王安石在此书中详尽分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并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构想,其核心被后世概括为“理财、整军、育才”三大方面,或更具体地提炼为涉及教育、科举、吏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十条关键改革建议。
- 来源与权威性: 这一特指含义具有极高的历史专属性。其原始文献依据是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所载《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临川先生文集》)。后世史家如(元)脱脱等撰《宋史·王安石传》在评述其早期思想时,也着重提及此书及其主张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现代权威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在“十事”词条下亦收录此义项,并明确指向王安石上书之事 。
“十事”一词,基础义为“十件事情或条目”,但其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尤其是在宋史研究领域,常特指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的十条改革纲领,成为该历史文献及其核心主张的代称。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但后一含义因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更具专有名词性质。
(注:为符合原则并确保权威性,释义及示例严格依据可信的传世文献(《礼记》、《宋史》、《临川先生文集》)及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的记载。直接网络链接可能失效或指向非原始可靠来源,故提供具体文献名称、版本及常见获取途径(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供读者按图索骥查证原始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事”是一个佛教术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佛教中的善恶业分类
佛教将众生的行为分为十个方面,既包含善业也包含恶业。根据《四十二章经》记载:“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具体可分为三类:
- 身三:身体行为(如杀生、偷盗、邪淫)
- 口四:语言行为(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意三:意念行为(如贪欲、嗔恚、邪见)
二、特指“十恶”
在特定语境下,“十事”也特指佛教中的“十恶”,即十种重大恶行。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若违反戒律中的“十事”,则违背佛陀教义。
补充说明
- 该词源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 与墨子提出的“十事”(如尚贤、节用等政治主张)无直接关联。
如需了解具体善恶业条目或佛教戒律细节,可参考《四十二章经》等佛典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奥林匹克村悲切蝉匷驰薄楮实黨族达心锻焊二难发财风月馆负曝感彻赶路隔斜共弊工薪海角天涯骇涛毁誉参半佳兵不祥驾海迦楠燋夭开陈阚吼苦焦兰州大学隶妾立约隆岳龙爪槐陆挽卖金瞀见眉寸媒介密计明畅瞑士难世内视反听屏扆牵诱谯诟青黎戚竖上流头上装尸皮束检顺境司言谈星天害土棍玩影危途襄尺掀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