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ancient cosmetic,from yellow flowers,rubbed on women's forehead] 古代妇女的面饰。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
对镜贴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古时妇女的面饰。《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当窗理云鬢,挂镜帖花黄。” 南朝 梁 费昶 《咏照镜》:“留心散广黛,轻手约花黄。” 唐 崔液 《踏歌词》之一:“鸳鸯裁锦袖,翡翠贴花黄。”
花黄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传统面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别称
花黄又称“额黄”“鹅黄”“花子”,是用黄粉涂抹或用金黄色材料(如纸、绸罗、云母片等)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于额头的装饰。其名称因装饰部位和材料不同,衍生出“折枝花子”“花靥”“金钿”等别称。
历史发展
起源于秦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成为流行妆容。尤其在唐代,“帖花黄”是女性常见的面部装饰,如《木兰诗》中“对镜贴花黄”即描述此习俗。
材料与形式
装饰部位与功能
主要贴于额头,也可点缀于酒窝、鬓角或嘴角,既美化面容,又体现身份与审美风尚。例如北朝民歌中,花黄是未嫁女子的标志性装饰之一。
文化意义
花黄不仅是妆容,更承载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并融入文学意象。如《木兰诗》通过“帖花黄”刻画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场景,成为经典文化符号。
若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花黄样式或诗词引用,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艺术研究资料。
《花黄》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鲜黄色或亮黄色。
《花黄》的部首是艹,笔画数为11。
《花黄》最早出现在苏轼的诗作中,可以追溯到宋代,后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词语。
《花黄》的繁体为「花黃」。
在古代,「花黄」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晋代的写法为「花皇」。
这件衣服的颜色非常鲜艳,是一种花黄色。
组词:花色、黄昏、黄金、花朵
近义词:橙黄、金黄、明黄
反义词:暗黄、暗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