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come silent]∶人不说话,不出声音
会场上静默无声
(2) [mourn in silence]∶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
亦作“静嘿”。1.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文子·微明》:“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楚辞·九章·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宋 苏轼 《和黄龙清老》之二:“静嘿堂中有相忆,清江或遣化人来。” 明 唐顺之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处士魁岸意气,而妇人佐以和柔静默。” 殷夫 《静默的烟囱》诗:“看,烟囱静默了,死气笼住工场的全身。”
(2).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 鲁迅 《集外集拾遗·南京民谣》:“大家去謁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经。”
静默是汉语中表示“寂静无声”或“沉默不语”状态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权威词典及语言用例中归纳如下:
寂静无声
指环境或氛围中没有声响,强调物理层面的安静。
例:深夜的街道一片静默,唯有风声掠过。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98页。 查看来源
沉默不语
形容人不发出声音、不开口说话的行为或状态,含主动克制之意。
例:面对质疑,他选择静默以对。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105页。 查看来源
如“静默抗议”指以沉默表达态度,见于社会活动场景(《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20年第3期)。
可隐含沉重、肃穆或沉思的情绪,如“哀悼日的全民静默”。
《庄子·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静默喻自然之道(中华书局点校本,2010年)。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静默阅读”列为语言能力训练项目(2022年版)。
词语 | 侧重方向 | 典型场景 |
---|---|---|
静默 | 主动性+环境状态 | 仪式、抗议、沉思 |
寂静 | 客观环境无声 | 自然场景 |
沉默 | 主观不言语 | 人际沟通 |
参考资料:
“静默”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ìng mò,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静默”既描述无声的环境,也指人主动选择的沉默状态,兼具物理与心理层面的意义。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常见于正式场合、文学表达及日常生活中的沉思或哀悼场景。
百了千当崩颠布刀残山丞史称首出乎意表达声德茂钓樟敌对第二乘弟及丁坝地阵板峯脚高头隔行扫描跟官宫庭拱卫国正孤赏悍媢盒担合算灰塌塌家传户诵静涵金谷急如风火酒博士积祖快餐狼牙脩褴襂腊序寥落乱惑摹勒模铸内帘年长尿床子懦脆棨戟倾隤山赀神妙莫测饰词四命死狱提示托人问卜文墀物际相矜校旗虾须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