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样描字刻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丙戌,御製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 京师 神霄宫 刻记於碑,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
(2).亦作“ 摹泐 ”。描摹勾勒。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貽永 , 祁公 之子。国初藏名书画,最多真蹟……而当时摹勒出待詔手,笔多凝滞。”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或谓 靖康 之变,二 王 书卷流落民间,后经蒐罗得之,遂以勒石。所得者,或係他手摹泐。”
(3).模仿。 宋 李觏 《答黄著作书》:“今之学者,谁不为文,大抵摹勒 孟子 ,刼掠 昌黎 。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可为名士矣!”
“摹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指按照原作的文字或图案进行临摹并刻在石碑等材料上。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记载,例如宋代宋徽宗曾下令将《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刻碑并推广至全国。
在书画领域,“摹勒”指通过临摹勾勒来复现原作细节。例如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提到书画真迹的摹勒过程,需由技艺精湛的待诏(宫廷画师)完成,但因技术限制可能出现笔触凝滞的情况。
在文学创作中,“摹勒”表示对前人风格的效仿。如宋代李觏《答黄著作书》批评当时学者机械模仿孟子、韩愈的文风,仅靠拼凑旧文成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中的文献出处。
《摹勒》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它主要有两个含义。首先,它可以指代一种用力握持,使物体紧密相连的动作。比如,我们常说的“摹勒书抄写”就是指用力握持笔杆进行准确的抄写。其次,摹勒还可以引申为模仿他人的行为或风格。
这个词的来源与笔画和拆分部首有关。它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乐(乚),而笔画总共有9画。关于它的来源和繁体字,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能是由古代文人创造出来的一个字。
在古汉字中,摹勒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存在一些差异。古时候,它的写法是“抺楽”,其中“抺”是描写手抓紧的动作,“楽”表达了乐感和愉悦。整个字形更加简练,书写起来更加富有艺术感。
1. 他喜欢摹勒名家的字帖,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2. 他用力摹勒地握住栏杆,以确保自己的身体平衡。
摹勒的组词有:抄摹、模摹、抓摹、握摹。
摹勒的近义词是:擒抱、握持。
摹勒的反义词是:松开、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