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披裘负薪的意思、披裘负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披裘负薪的解释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传言 延陵 季子 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季子 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於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后遂以“披裘负薪”为高士孤高清廉,隐逸贫居之典。 唐 王绩 《游北山赋》:“勿据梧而策杖,亦披裘而负薪。”亦省作亦省作“披裘”。 北周 庾信 《小园赋》:“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 唐 李白 《杭州送裴大泽时赴卢州长史》诗:“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披裘负薪”是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典故,最早见于东汉王充《论衡·书虚》。该成语的字面含义为“身披皮裘、背负柴薪”,深层则承载着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

从典故溯源来看,《论衡》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游,见道旁有遗金,遂呼路旁砍柴的披裘者拾取。披裘者愤然挥镰斥曰:“吾当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遗金者哉!”这段对话展现了古代隐士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唐代学者李翰在《蒙求》注中特别强调,披裘者“虽贫俭自励,非义不为”,进一步强化了其道德象征。

在语义流变过程中,该典故逐渐凝练为成语。宋代《太平御览》将其收入“逸民部”,归类为隐逸文化的典型符号。明清时期文人笔记中,常以“披裘负薪”喻指清廉自守的处世态度,如《夜航船》评述此典“足寒志士之心”。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成语多用于褒扬两种品格:一者形容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二者特指拒绝不义之财的廉洁精神。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比喻清廉自守,不贪非分之财”,这一解释已成为学界共识。

网络扩展解释

“披裘负薪”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ī qiú fù xīn,形容志高行洁、孤高清廉的隐士。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出处与典故


用法与示例


相关扩展


“披裘负薪”通过具体典故,生动刻画了隐士的清廉与孤高,是汉语中褒扬品德的重要成语。其核心在于强调精神追求高于物质欲望,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

别人正在浏览...

傍险薄躯币齎布饮参究成礼斥疵雠人大脑殻电母地文讹蠹方略策憣校非异人任归凭函陕浩唐黑妆合虚皇纲圜宰减笔字纪传体疾竖赍宣玃如亢热姱娥老之将至两三连石疗愁流行性乙型脑炎沦匿迷道暋乱目不忍睹狞厉偶对朴士巧事倾荡邛竹杖启佐软石桑榆晩景赏私讪讦烧塼圣辰申请书石鳞事期首荐土牛木马掀风鼓浪闲拱祥妖鲜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