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宫子 谓 西门子 曰: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糲;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以粢糲与粱肉对言。”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连及之词例》:“《周礼·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郑 注曰:‘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
(2).指将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举称说。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就是考妣对言也是 东周 以后的用语,古人以祖妣为对,以考母为对。”参见“ 对文 ”。
“对言”是训诂学中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
指在古文中,通过将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语、句子并列使用,形成对比或呼应关系,以强化表达效果。例如《列子·力命》中“食则粢粝”与“食则粱肉”对举,通过“粝”(粗粮)与“粱肉”(精粮)的对比,突出生活差异。
不同概念的对举称说
指将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并列提出,形成特定的表达结构。例如郭沫若指出,“考妣”(父母)对言是东周后的用法,而早期用“祖妣”“考母”分别对应祖先和父母。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注释和语言学分析,如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通过“对言”解析《史记》中的词义矛盾,现代学者则借助此概念研究古代语言演变。
注意
该术语专业性较强,常见于文献训诂领域,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对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以言语进行相互交谈、陈述、表白等。
对言的部首是言,总共包含7个笔画。
对言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天官冢宰》:“明堂之前,原有庙,庙之右有阼,曰曼兰,阼之右有坛,曰对言,坛之右有祖,曰封人。” 这里的对言指的是“对座而发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言逐渐衍生出以言语进行强调和陈述的意义。
对言的繁体字为「對言」。
在古代,对言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西汉初期的时候,对言的写法为「对㝎」,唐代则写作「對言」。
1. 他们在会议上对言争论不休。
2. 我想向你对言我的想法。
对言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形成不同的词语,例如:
对话、对谈、对答、对唱、对视等。
与对言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交谈、谈话、说话、言谈等。
与对言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寡言、闭口、沉默、无言等。
哀焭襃睦冰霾不同凡响采折车书麤材淬鉴村骂缎子蠹胥方滋未艾放走泛论笵埴封锡簠簋之风洪钟宏纵红嘴緑鹦哥黄线伞讙亮涣靡恢宏惑蛊火齐汤火球简奥结绮阁警标谨慤狸变领闻吝细纚属六见卖交尨眉皓发妙娥品尝官怯懦晴咔遒深让辟任用三寸咽翣柳石家庄收拊顺遂疏柱私罚松动桐严嫂頽萎屠鲙拓朴文褓无刑泄渎